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核心正由“知识”向“核心素养”转变,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改变教师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授课模式,从关注“教师的教”逐步走向关注“学生的学”。纵观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部分教师的课堂形式仍然是滔滔不绝地讲,少数学生活跃发言,大部分学生沉默无言地听为主,此类课堂只关注教师的教,而并非关注全体学生的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实效。而在“双减”背景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构建以学习共同体为核心的社会化学习模式。基于“双减”的学习共同体培养路径,促进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构建更为有趣、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 构建学习共同体,创设学习团队
首先,组建共同体队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教师推荐、学生推选、组长竞聘、双向互选、教师协调等流程,组建组内异质、组际同质的学习共同体,在动态磨合中可以稍作调整。其次,在充分采纳全体成员意见的基础上,拟定各种可测评、能落地的组内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再次,营造组内文化。文化是粘合剂,共同设计组徽、组名、组训、组歌等,并在不断地学习活动中,将文化变为大家的精神图腾。
二、 不断推进社会化学习,保障共同体学习实效
学习共同体设立后,教师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模
式应随之变化,教师应不断推进社会化学习的开展,保障学习共同体内共学的实际效果,而不是把共同体作为一种表面存在的形式。本学习的社会化学习实践中,遇到了学习共同体学习效果差强人意的困境,究其原因为学习共同体共学培养不到位,针对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共学培养,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学会倾听,构建倾听对话关系
社会化学习课堂中,在近15分钟的组内共学环节,学生的有效对话、沟通、交流、合作质量直接决定了学习效果。生生有效交流的前提是倾听,倾听才能保障有针对性的回应及表达。学生通过倾听后思考,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提出疑问或评价,形成对话性交流。倾听是社会化学习的重要学习能力、更是学习的基础,课堂的实质就是倾听、思考、交流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教师只有倾听,才能明白学生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的问题及困境,在“质疑深化”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最终促进学生成长。在我的课堂中,偶尔会出现解读学生想法有偏差的情况,不能抓住学生回答的有效契机,常常源于教师不能认真倾听的缘故。
其次,指导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在本学期的社会化学习课堂中,我们常常困惑于学生在交流时只关注自己的回答,常常会出现相同想法的同学重复表达的情况。反思如何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生生对话,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注重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并做出针对性的回应。如“谁能理解他的想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于他的发言,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谁听懂了他的想法,再来解释一下。”“表扬……,眼睛看向发言同学,聚精会神地倾听。”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下,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倾听,并注重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比如:解释时可以表达为“我听懂了他的想法,他是……”。对别人的观点表示赞同“我跟他的想法一样,我也认为……”不同意对方观点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是这样想的……”。也可以对同学的发言大胆的质疑、补充或评价“这里你是怎样想的?”“XXX同学,我给你提个建议,我觉得……”。在具体的倾听及表达语言的引导下,学生有了倾听及表达的支架,有效提升生生交流效果。
再次,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小组交流时,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倾听他人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保证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学期的实践中,发现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师要根据本节课难度及学生学情,合理安排共学时间。共学时间过长是对课堂的一种浪费,若共学时间不足,学生表达仓促,不能有效共学,是形式上的小组共学,实际并无效果,降低了共学质量。
(二)设计问题情境,创设沟通交流支架
学生沟通、交流、合作共学要基于一定的问题情境,
围绕统一的目标开展,教师在共学时要巧妙设计学习单,为学生沟通交流提供支架。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中,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已经很熟悉,但怎样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并不清楚,因此在学习单中我设计了“小正方形的个数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探究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其他长方形面积也是这样算的吗?”“正方形的面积又该怎么求?”等问题,给学生交流提供思维支架,帮助学生理清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到过程。
社会化学习的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巧妙设计学习单,更要在质疑深化环节中提出有价值的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再如:《小数加减法》一课中,学生在共学中已经知道了0.8+0.6和1.2-0.6的竖式计算方法,我顺势提出了10-0.7又该怎样计算呢?首先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再组内交流计算方法。汇报时如我所料出现了末位对齐的方法,此时引导其他学生质疑、补充,其他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末尾对齐呢?”“右侧对齐后相同数位对齐了吗?”在质疑补充中学生发现小数加减法也要做到相同数位对齐。“怎样做到相同数位对齐呢?”一位孩子就提出了“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相同数位对齐了。”全程教师并没有插手,学生在倾听、质疑、补充、合作中合力解决了问题。一个有价值的大问题,给学生提供了突破本节课难点的支架。
三、 开展群体性评价,助推学习共同体
你期望学生养成什么习惯,你就评价什么。教学评价
是提升学生兴趣,激励学生的有效抓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内驱力不足,是因为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成功的体验。因此,利用评价的力量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在学习共同体中建立自信心,有效促进学生转变与成长。在社会化学习评价中,我们逐步将评价对象从学生个体转向学习共同体的群体评价,通过对学习共同体展开评价,激发共同体成员团队协作、互惠互利的行为,从而在共同体组际竞争中获得群体优势。这就要求教师敢于改变,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群体动力,我们要相信“潜能”。如在社会化评价中,我们由原来的个人盖章转化为小组加分,最终通过抽奖、拍照表扬等活动涵盖了学生从作业完成、学习、课堂纪律等诸多方面。在每月、每学期的评价中,为了激励学习共同体,我会颁发奖状、奖杯等肯定学习共同体的努力,并引导其他共同体向他们学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学生都是“社交”需要,追求“归属感”。因此在群体评价下,个别调皮的孩子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力争为团队争光。在团队分小印章的活动中,亦会出现有孩子主动让出小印章给章数少的同学的情况。作为教师,要积极开展群体性评价,精心设计评价细则,助推学习共同体发展。
佐藤学教授曾提出:真正好的教育是“公平”与“质量”的兼顾,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一节好课,而是保障所有学生的学习权”。学习共同体模式下的课堂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学习,互帮互助,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践行社会化学习模式,相信“时间”,改变虽不是一蹴而就,但只要坚持去做,就一定会有改变。相信“坚持的力量”,坚持以学习共同体撬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