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籍学生教育服务与管理方法的探索

李艳军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第一中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848100

摘要: 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加强少数民族籍学生培养是党中央普惠少数民族籍人才的必然要求。增强“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促进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强化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保障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的培养,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将教育优先发展的定位。少数民族籍学生培养尤为重要,实施顶层设计,对口援助,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源泉。
关键词: 少数民族籍学生;内地高校;服务与管理方法
DOI:10.12721/ccn.2023.15704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加强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宣传教育,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语言人文环境,有序扩大少数民族籍学生内地高校接受教育的规模,促进各民族学生在共同学习生活中不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强化少数民族籍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接受内地先进的教学理念,铸牢中华民族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潜移默化认知认同民族团结,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就要求教育服务与管理人员,了解民族文化、了解地域特色、了解学生思想状况。

一、在内地高校少数民族籍学生教育服务与管理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籍学生教育服务与管理,真正践行“因材施教”转“因材管理”的办法。传统的教育服务与管理方法大多是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规章制度,并强化管理实施过程。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民族个体差异性,难以保障少数民族籍学生整体教育服务与管理。这就要求管理者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成员结构、思想波动状况、身心健康评估、学业成绩、民族宗教政策、民族文化习俗等,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性评估,对部分学生针对性的教育疏导,保障不同水平的少数民族籍学生接受内地高校教育,实现国家总体安全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

一、在内地高校少数民族籍学生服务与管理存在的困惑

(一)内地教师对于少数民族籍学生了解不够深入

部分内地教师并未真正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只是通过新闻、网络、电视、相关媒体平台等简单地了解、了解并不深入,对处理少数民族籍学生的事情按现有思维,很难得到预期效果,未综合考虑少数民族籍学生的地域文化、语言表达、民族习惯等各方面水平,很难对学生做出科学全面评估。同时,一些内地教师对民族政策了解浅显,未结合不同少数民族籍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短期内给予正确的意见及建议,在少数民族籍学生教育服务与管理方法上也难在短期内做到“管教相融合”,更不能在短期内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二)少数民族籍学生内地高校就读存在个体差异性

少数民族籍学生内地高校就学期间存在个体差异的影响较大,单一化的文化技能考核标准并不能充分展现出少数民族籍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由于少数民族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表现并不均衡,一些学生存在语言交流困难,另一些则民族交往障碍。这也增加教育服务与管理的实践难度。

二、在内地高校少数民族籍学生服务与管理方法实践途径

(一)明确服务与管理的目标

教育服务与管理是内地高校少数民族籍学生的重要环节,将原籍贯优秀的服务与管理者,真正了解民族政策文化、民族习惯的人员。首先对于家庭背景复杂的学生。要以强化思想教育为重点,帮助学生尊师守纪,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其次对于学业困难的学生。应要以关心关爱,鼓励激励为重点,帮助学生安排勤工俭学岗位,获取劳动报酬,解决学业困难,同时也在同学中积极宣传同学的表现,让其自信、自立、自强;再次对于行为规范、经常性违纪违规的学生。应家校联动,共同约束,阶段性的将其在校表现反馈家长,并对其经常性的提提醒、扯扯袖子教育,甚至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阶段性的进行思想行为检视,进一步强化管理减少违纪违规,让少犯错、不犯错、不犯同样的错成为常态。

(二)尊重少数民族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个体情况因材管理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少数民族籍学生做出管理的分层化,确保整体学生全部在同一水平层次、行为规范、尊师守纪等各方面都在同一范围之内,以便更好地开展后期的教育服务与管理。如部分少数民族籍学生水平相差加大,根据个体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单独教育引导,从而整体才能不分层、不分种族、不分性别,更好的融入集体,便于教育服务与管理。同时,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籍学生、尊重饮食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三)提升服务与管理方法,建立管理长效机制

应当树立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办法,主动创新服务方法,跳出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给少数民族籍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适应因地域文化、语言差异等人文环境问题,教育服务与管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少数民族籍学生的情况,开展多样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例如,歌唱舞蹈、演讲比赛等,教育服务与管理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定期组织集体活动友谊赛,让少数民族籍学生在激烈的比赛中提高语言水平,强化赛场规则意识,增强民族之间的交流,提升集体荣誉感。此外,教育服务与管理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水平。同时,教师要发挥好服务与管理作用,及时地对其个别学生进行规范。

(四)完善服务与管理方法的经验总结,增强少数民族籍学生科学管理

这就要求要对少数民族籍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科学的分析,还要多部分同学制定相关的目标,多方面评价学生的个人能力,帮助少数民族籍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能力,找准定位,更好的融入各民族同学中。此外教育服务与管理教师要注重对个别同学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与评价。除基本的语言和成绩考核以外,教育服务与管理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行规守纪、个人特长等考核形式,充分了解学生的文化课水平,学习能力,思想品德、语言表达、沟通交流等各个方面的真实情况,以便后期更具针对性地服务与管理。同时,对于语言交流薄弱的,缺乏自信心的少数民族籍学生,教师要予以及时的肯定与鼓励,让学生能在演讲比赛、团体活动中找回自信,收获成就感。

三、结束语

少数民族籍学生内地高校接受教育期间的服务与管理,虽因地域差异、教育背景、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等存在个体差异的影响较大,采用整体融合因材管理的机制,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加强民族团结融合的规律,利用内地的教学资源,人文环境、科学引领能够充分解决少数民族籍学生的语言关,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形成系统化服务与管理少数民族籍学生的经验。因此,教育服务与管理者要积极研究服务与管理经验方法,明确服务与管理目标,尊重种族个体差异,确保在内地就接受教育期间,思想教育不挂空挡,学业上积极进步,人文上给予关怀,精神上对其鼓励,促进中华民族一家亲,维护祖国统一,团结共筑中国梦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

[2]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久治安的意见》

[3] 《内地高校新疆籍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