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

唐召弟

宾县第三中学,150400

摘要: 社会责任感是每一名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和他们的认知特点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营造活跃的班级氛围,吸引学生主动加入到课堂中,通过亲身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促进政治综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 高中生;社会责任感;思政课
DOI:10.12724/ccn.2024.15707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对于高中生而言,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就现阶段高中政治教学而言,部分高中政治教师因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较深,开展教学时不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能将社会责任感培养与政治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导致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如何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成为学校及教师们共同研究的课题。

一、在高中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一般体现在对自我的客观认识上,表现为理性待人、积极正视现实、拥有健壮的身体、心情舒畅、具有责任感与创造力、人际关系良好、目标明确。社会责任感则主要指人们对自己所担负的责任或义务的理解、评价、认同及践行等方面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一旦高中生社会责任感被激发出来,便能在与他人或者在集体交往中,作出理性判断,同时会采取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学习和生活。

(二)有助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它和思政课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将高中政治课教学融入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之中是也是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的关键。一是高中政治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可以促进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二是在思政课上开展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通过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客观世界,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三是思政课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学会遵守社会规矩、尊重理解他人,进而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三)有助于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因此必须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高中政治课程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课程,在课程中融入社会责任感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高度,让学生树立承担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主人翁意识。并且高中政治课程能把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使之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从个体层面分析如何培养高中生的集体主义意识的教学,有效引导学生认同集体利益的优先地位,厘清学生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促进学生从“己”向“公”理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个人同集体、同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注重国家与集体利益,成为能肩负社会责任的高中生。思政课在强化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学方面有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学生形成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集体意识、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品质。思政课通过集体观念知识原理教学,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可以引导青少年明德守德严私德,使学生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做一名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

二、在高中思政课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一)发掘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课程资源

高中政治教师要立足课标,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充分发掘和利用学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教师应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总结,并对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加以反思,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有效开发与运用,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整合教材中关于社会责任感的内容。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有很多与公民责任有关的内容,高中政治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这一资源,融入有关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知识,直接或间接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强化学生对公民责任意识的认识,通过教材中的社会责任感教学,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切实培养高中生责任感。在讲到我国历史上一些重要事件时,可结合相关史料进行分析与思考。

(二)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研究发现社会责任感其实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连接,如果仅依靠教师口头单方面的传授或者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因此社会责任感既要有理论上的传授,又要有具体社会实践,要使高中生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就必须让其先掌握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更主要的还要依靠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与此同时,如果仅仅依靠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不结合社会实际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很难体会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比如,在《法律和生活》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义务教学设计中,学生在本单元中学习到“生活中学习民法”“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订约履约诚信为本”“公民应享有的基本人权”等内容后,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展开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培养。例如可以以“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的社会活动模块为例,组织同学们为社会人士提供法律援助,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进入社区,对居民进行民法宣讲和帮助活动,让居民了解侵犯他人权益会受到的法律处分或者处罚,同时帮助居民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切实维护财产权及其他合法权益。此外也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法律纠纷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维权意识,保障其个人利益,通过对法律课程中相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树立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最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学会把社会责任感中的可为和不可为内化为自己的心声。同时,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与思考,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其法律意识。再如,在《哲学与文化》第七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继承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为了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学习和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结合教材内容,利用课堂内外的多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仅仅是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引领学生了解与地方传统文化对应的校本课程,参观地方非物质文化纪念馆和革命英雄纪念馆,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所具有的魅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重要职责,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文化传承这一重大责任。

三、结语

高中阶段学生处在成长关键时期,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反思当前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教育认知、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三个层面出发,逐步养成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情感,以此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全面提高,为今后学生更好地立足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梦蝶 . 劳动精神融入新时代高中思政课教学过程研究 [J]. 才智 ,2023(23):24-27.

[2]  刘琪 . 高中思想政治课结构化教学设计研究 [D]. 太原师范学院 ,2023.

[3]  宋宏博 . 高中思想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J]. 职业技术 ,2023,22(08):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