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1]。体育课堂的学习评价,是指在体育课堂中,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和学习结果质和量的评价过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在课堂中要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发展核心素养[2]。因此,本文以新课标中对课堂教学评价建议内容为抓手,探讨新课标落地课堂教学评价可能存在的现实困境,并鉴于此提出有效性的策略、建构课堂评价体系从而使新课标更好的落实。
一、现实困境
(一)忽视学生能力差异
受体育中考的影响,过分追求分数,在课堂当中往往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难免视若罔顾。在体育课堂中为了解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情况,一般设置标准采取测试的方法来考察掌握水平,但这一评价方法,学生的本身差异、努力程度等因素被弱化,导致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视标准为唯一目标,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教师占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中处于主动地位。而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一般呈单方面评价,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升,长期于此,逐渐处于被动地位。在体育课堂中,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评价的过程中不能体现全面具体。教师仅按照相应的运动技能学习的要点展开评价,忽视了学生身体和情感上的发展,且教师一人评价多个学生,容易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下降。
二、课堂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发展
学生不仅仅是学的主体,也是评的主体。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评价,强调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学生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都是学习的过程,而且是高层次、深度的学习[3]。评价有助于激励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明白学习中的不足与问题,并知道纠正方法和改进方向,给学生后面的学习动力和方法方向。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是需要在自主反思、同伴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实现的,如此,一方面能够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学习评价判断、预测、选择、导向的功能,使得学生对自我的课堂学习情况有清晰的定位,也能明白自身需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学生在了解自己和他人学习现状的过程中,提高认知能力。
(二)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新课标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更积极的学和教师更有效的教[4]。教师在课堂中重视评价的激励和调节作用,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导向课堂目标,主要体现在采用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恰到好处的运用时机,适时理性的语言机智,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指导并调整课堂进度。因此,有效的评价能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帮助教师更好地根据学情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学习评价能力,不断提高“教”的水平。
(三)有助于打造高效课堂
有效的教学评价成就高效的课堂教学,一堂好课是教学实践追求的基本特征[5]。一堂高效的体育课堂与这节课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是分不开的,其次是建立在学生是否践行有效学习继而实现教学相长的基础上谈效果。在新课标的评价建议中从学习评价、学业水平考试等方面从宏观角度给出指导建议,助力教师成就高效体育课堂。
三、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策略
(一)核心素养目标贯穿教学评价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应对21世纪各种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环境时所需的关键品质,其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因”[6],而课程目标就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这三个方面来体现。因此评价目标定位要准确,需打破以往单一的、碎片化的运动能力考核方式,继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注重对学生在真实比赛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要结合运动技能、体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铺开。运动能力方面的目标主要从运动技能、体能、展示或比赛三个维度进行就结构化的设计。以“蹲踞式起跑课为例”如学生能掌握蹲踞式起跑的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技术动作,明确步幅、步频的关系,冲刺跑有明显的压线动作,能积极完成不同距离的计时跑、追逐跑比赛,并做到在班级100米比赛中勇于展现自我风采,参与比赛场地的布置,终点名次判定工作。健康行为方面的目标主要从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四个维度进行结构化的设计。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参加校内外的体育锻炼,增强体魄,在运动中提高合作意识,遭受挫折时能积极克服困难,保持情绪稳定。体育品德方面的目标主要从体育品格、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三个维度进行结构化的设计。如在课堂中体验田径学习的乐趣,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在竞赛时能自觉遵守田径规则,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以上目标的设计不难看出是针对单元教学的目标,课时目标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所以同样也适用。由此,立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实现了核心素养在田径教学中的转化与贯彻,也是本节课中需要围绕并展开评价的着手点。
(二)开展多元性评价手段
1. 教师评价
体育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学生运动爱好培养、技能学习的引导者,其评价素养的高低,对学生体育学习水平的提升、价值观的塑造有着直接影响,所以体育教师要重视评价态度、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增值性评价。摆正评价态度是提升教师评价能力的首要前提[7]。教师的评价态度体现在对待不同评价个体和评价内容时所体现出来的认知状态和情绪表现。对此,面对不同的个体,教师要塑造稳定的教学心境,以客观、公平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评价。评价方法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在面对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对象时采用特定的以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对此,教师要擅于采用科学、多样化的方法、生动丰富的语言开展个性化的评价。评价结果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评价所获得掌握程度、学习态度、方法指导、成绩等回馈素材,合理、有效的服务于优化课的进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学练赛评一体化。增值性评价是指通过测量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学业成绩增加“净值”来评估教育效果的质量评价措施。对此,教师要采用成绩追踪的方式,以阶段、学期乃至学年为时间段,关注发展,并详实记录学生各个阶段的成绩及表现,展开纵向对比最终给予评价。
2.学生评价
由于学生自身、环境等多种因素,初中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在体育教学中,这些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体育课堂中的评价方式存在“走过场”现象,一般单一的重视以机械式训练带来的运动成绩的评价方式为主,衡量学生的学科水平,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差异性而开展绝对性评价。因此,其一,体育教师要落实表现性评价方式,呈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分别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多维角度设计考查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践行的实效,实现“以评促教”;其二,坚持从多个维度跟进学生整体性的过程表现,落实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个人为评价主体实行纵向比较,建立相对评价和定性评价,从而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在新课标视野下,教师在课堂中应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评价一般分为自评和互评。学生自评首先体现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个人学习成果,如组织运动技能的展示或比赛,与此同时,组织其他同学进行观赏和评析,学生在主动思考、语言组织中提高语言表达、逻辑能力。另外教师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课时所需达到的目标设计评价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照具体的标准实时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反思,教师提供表达的舞台,分享自己的收获、不足和改进方向,适时的给出建议,从而完成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可以体现在口头评价:在课堂上,让学生直接对彼此的表现进行口头点评,指出优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小组讨论评价,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针对每个成员的体育课表现进行讨论和评价。填写评价表,设计专门的评价表格,包含各项体育技能、态度、合作等方面的指标,利用奖励性标志贴等直观形式让学生根据指标对同学进行打分或描述性评价。
3.人工智能评价
数字化时代已悄然到来,尤其是疫情后教育环境的变革,催生了数字化智慧教育环境的形成[8],在体育课堂中可视化的数据呈现使得评价更加科学、客观。运动数据分析法可以对学生课堂中的运动心率、运动时间进行“点对点”监控,并通过屏幕呈现,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数据调控课的强度和密度。视频技术评价法是通过小组合作,利用ipad等电子化产品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进行拍摄,随后通过回放的方式,以小组或个体为单位对单个技术学习或组合技术运用、比赛情境中规则的遵守、情绪状态的表现等进行精准评价。信息化考试评价是指利用电子仪器联合信息化手段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实施可视化评价,使得评价更准确,主要运用于学业质量测评或阶段性体测中。
三、教师课堂评价能力的提高建议
课堂中,教师及时把学习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判断阶段和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程度,分析其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尊与自信。所以,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课堂评价能力。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评价理念。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学习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的实现其自身价值。其次关注学生体育学习的水平。不仅要关注学生体育基础,还要关注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再者,提高课堂中的洞察力。发现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发展和不足,并及时指出其存在问题,和纠正方法。还需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体育青年教师语言能力的不足是客观存在的,应该加强学习,如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语言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最后要有颗爱心。有爱心的教师才会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发展。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发展,这些都需要教师有一颗爱心。
结束语
从如何落实有效课堂推敲课堂评价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形成螺旋上升式思考,有利于有效课堂的建设,使体育课更符合核心素养导向的要求。能基于课堂评价方式的创新有效解决教师为主体、评价目的模糊等问题,使得有效课堂的建立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程书肖.教育评价方法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8.
[2]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3]熊梅,王艳玲,邓勇等.素养导向单元学习评价的意义、特征和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81-87.
[4]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5]魏红梅,何婷.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11):121-124.
[6]杨向东.核心素养测评的十大要点[J].人民教育,2017(Z1):41-46.
[7]高灿灿,仲彦鹏.注重教师评价素养的三个维度[J].中国教育学刊,2019,319(11):106
[8]马文霞. 增值性评价体系构建策略研究——以英语专业为例[J]. 菏泽学院学报, 2023, 45 (06): 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