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录井水淹层评价技术在B4-X井的应用

段婷婷

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山东东营,257064

摘要: 胜利油田经过几十年的注水开发,进入水淹阶段之后,产层内发生的岩石物性、电性和含油性的变化远比其被钻开之初要复杂得多,因此,水淹层评价是公认的难题。胜利录井利用岩石热解、定量荧光、热蒸发烃色谱、显微荧光、核磁等录井技术对井壁取心样品进行分析,开展了B4井区录井水淹层评价,通过投产验证,修正了稠油层录井水淹层评价方法,为今后稠油层录井评价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录井;水淹层评价技术;应用
DOI:10.12721/ccn.2021.15702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  言

B4-X井旋转井壁取心12颗,对井壁取心样品进行了岩石热解、定量荧光、热蒸发烃色谱、显微荧光和核磁共振录井分析。采用谱图与分析参数结合、物性与含油气性结合的方法,开展层内、层间、井间对比,进行了水淹层评价。结合测井资料,B4-X井主要分4层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10号层井段1551.2-1552.7m;15号层井段1572.0-1573.7m;17号层井段1585.0-1588.5m;18号层井段1596.0-1599.0m。

一、录井谱图特征定性评价水淹层

1.热蒸发烃色谱谱图特征

B4-X井热蒸发烃色谱谱图特征表明10号层含油较好,有少量含水特征;15号层井深1572.6m含油丰度较好,储层见含水特征;17、18号层含油丰度差,含水特征明显。

2.荧光薄片特征

10号层井深1551.2 m显微荧光镜下孔隙连通成片,孔隙中发中亮的黄色、黄绿色荧光,发光较均匀,含油率较高,未见明显含水。15号层井深1572.0 m荧光镜下孔隙连通较好,岩石中连通大孔隙中心发亮黄色,向边缘荧光强度逐渐变弱至暗橙绿色,颗粒边缘吸附橙色沥青,孔隙中含水现象明显。岩石中部分颗粒和泥质胶结物被沥青质浸染发褐色荧光,鳞片状分布。17号层井深1585 m荧光镜下孔隙连通成片,孔隙中荧光颜色为黄色、绿色,强度极亮-暗,发光不均匀,极亮的黄色荧光呈角偶状。孔隙中见含水现象明显。18号层井深1596.0 m荧光镜下孔隙连通好,连通孔隙中主要发暗绿色荧光,中亮黄色荧光孤立状分布,在颗粒边缘可见吸附的沥青油质荧光环,部分岩石碎屑与胶结物被沥青质浸染,发褐色荧光,含水现象较明显。

3.核磁共振录井谱图特征

10号层井深1552m核磁可动孔隙主要以油为主,含少量的水,15号层井深1572.6m核磁可动孔隙含油和水,以水为主。17号层井深1585m、18号层井深1596m可动孔隙基本上以水为主,而束缚孔隙含有一部分油

二、录井量化参数定量评价水淹层

1.岩石热解和定量荧光参数评价水淹层

随着水淹程度的增加,储层和流体均会发生变化,表现在原油性质上轻质组分减少,重质组分增加,原油密度增大,因此可以利用岩石热解轻重比参数、岩石热解油性指数以及定量荧光油性指数的变化定性评价水淹程度,从表1、表2岩石热解轻重比参数、岩石热解油性指数以及定量荧光油性指数上看10号层原油密度最轻,水淹程度最弱,15、17、18号层原油密度相差不大,水淹程度强。

2.核磁共振分析数据计算驱油效率的方法评价水淹层

根据含水饱和度和束缚水饱和度参数计算驱油效率,结合可动油饱和度参数,分析认为10号层为弱水淹,15号层为中等-强水淹,17、18号层为强水淹。

3.热蒸发烃参数评价水淹层

利用Pr/ nC17参数, 结合参数nC21- / nC22+ 和( nC21+ nC22 ) / ( nC28+ nC29 )的变化规律, 开展油层水洗程度的定量判别。从弱水淹-中水淹-强水淹, 由于开采过程中首先损失的是较轻质的组分, 重质组分变化不大, 所以C21-/C22+逐渐降低。但是当油层水洗程度非常高时, 轻质组分的变化就不很明显, 取而代之的是重组分的大幅度减少, 因而C21-/C22+出现一定的反弹现象。基于上述参数分布特征和变化机理的分析, 可以确定不同级别水淹油层的定量判别标准, 当Pr/nC17<1.6时油层未水淹; 当1.6<Pr/nC17<3.0时为中水淹;当Pr/nC17>3.0时为强水淹。

依据录井谱图的定性评价,分析数据的定量评价,结合层内、层间、井间的综合对比评价,B4-X井10号层评价为弱水淹层,15号层评价为中等-强水淹层,17、18号层评价为强水淹层。

三、B4-X井录井水淹层评价效果分析

从B4-X井的生产情况和水淹层的评价结果对比来看,水淹层评价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录井评价方法的再研究。

通过与采油厂结合,掌握了稠油的开发生产过程中常采用电加热和添加降黏剂开发。稠油降粘剂能较为有效地拆散沥青质和胶质分子平面重叠堆砌而成的聚集体,从而使沥青质胶质所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被破坏,使包裹的石油轻质组分释放出来,有效地降低了稠油的粘度[1]。也就是说,油性变好的层被水侵入的越多,水淹越严重。

综合认为,含油气丰度是水淹层评价的关键,因此建立了有效孔隙度与剩余油饱和度评价图版。该评价图版采取分区分级判别的方法,可以弥补驱油效率定量评价的不足。在相同孔隙度条件下,随剩余油饱和度的降低,水洗程度增大;在相同剩余油饱和度条件下,随孔隙度的增加,水洗程度增大。因此,用该图版可以快速判断油层的水洗程度。B4-X井利用孔隙度与含油饱和度评价图版进行了二次评价,其评价结果与生产情况相吻合(表1)。

1.png结  论

通过录井对井壁取芯的分析化验资料,建立了录井谱图定性判别水淹层和量化参数定量判别水淹层的方法。但B4-X井水淹层评价失利说明重质油或稠油的水淹层评价方法更加复杂,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建波,梁发书,郭川梅,肖超.稠油降粘剂的合成及其作用机理分析[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1).

[2]贾忠伟,杨清彦,兰玉波,等.水驱油微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1).

[3]万晓红,王明荣,杨芳.地化录井定量评价储层水淹状况[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4).

[4]王朴,蔡进功,谢忠怀,等.用含油薄片研究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