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的一本社会学著作,作者在进行大量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乡土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描述了中国人最真实的基层生活状态和基本文化特点,是中国乡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作者以其深厚学养和学术功底,构建了中国社会特有的中国伦理体系,是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一把钥匙。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第五单元为“整本书阅读”,要求阅读《乡土中国》。这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次把整本书阅读纳入教学内容。语文教材要求阅读整本书,既是为了落实课标精神,也是回归语文教育传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乡土中国》全面展现了中国社会结构特点,着眼于实证研究与客观描写,表达方式灵活多样,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经典论著。高中生阅读《乡土中国》,有助于认识中国国情特点,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探索创新意识,提高语文关键能力。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加以指导、检查、评估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中学语文教学面对《乡土中国》,应当基于多种维度寻找多种理解。从学科来说,中学语文教学要跳出语文学习的既有框架,主动实现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联合。从教学层面来看,不同代际老师和学生要有意加强的联合,主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学习与创造性转化。面对《乡土中国》丰富的思想资源,我们确立以下四种理解方式。
第一,中学语文教学应当从基层想象中国。在《乡土中国》开篇也即“乡土本色”一篇,费孝通开始就说,“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他提议研究者、学问家不妨关注“土头土脑的乡下人”,因为惟有他们才是中国社会基层。费先生的表态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亦分明流露出一种底层的逻辑。他以在云南地区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实例来说明,乡下人不仅不“愚”,而且拥有相当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智慧。而正是这些真实体会激发了他的思想,从而认定中国社会最为重要也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恰“在基层”。而这样的精神气质,在中学生中尤其不可缺少。
第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当保持一种“社会学的想象力”。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热情“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的想象力”,即是一种心智的品质,它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以增进理性判断力,进而理解世事变故,不再局限于个人性的焦虑不安,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公共生活当中。这一“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心智,主要体现为一种思想性的整体观。通俗点说,就是指每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变革中,才能理解自己的生活经历并掌握自身的命运,只有通晓自己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也才能明了自己的生活机遇。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培养“社会学的想象力”本质上就是一个由常识到知识的心智成长过程。很显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正需要这种想象力。其实,中学语文学习同样不能离开丰富的想象力。每当读者阅读乡土中国,不能不惊叹于作者卓越的想象力。最精妙的莫过于对中国社会基本结构特性的描述:“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圏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费先生又把我们生活的网络比喻为“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石头、波纹、蜘蛛网,人人心中所有,目常能见,却人人笔下所无。借助于社会学的想象力,费先生超越显在的实体,获得明确的关系隐喻,更是形成了对中国社会的超越洞见。中学语文学习《乡土中国》,便要有意识地培养同学们的社会学想象力。
第三,中学语文教学应当深层次关注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社会基本问题的关注意识是很有必要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与心智的成熟,他们必定会关注各类社会事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问题,并让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点之一。观察《乡土中国》,我们发现费先生关注乡村、生育、教育、文字、文明、伦理、道德、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其涉及问题之广,关注问题之深,常常让人敬佩。可以说,《乡土中国》谈论问题的方式是全面全方位的,也是全域的。而他在十四篇论文作结时,似乎又把关键问题落实在欲望和需求上。我们也不难发现,任何学术讨论、课程学习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人身上。于是,他明确提出“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那是人类行为的过程。”而细心的读者往往能够发现费先生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在这段文字里,我们发现费先生对乡土社会提出批判,而他热情倡导的正是所谓的“功能”,它源于对生存以及生存条件的自觉,“是营养而不是味觉”,是一种用以区别“欲望”的“需要”。因此,我们不难明白,费先生思考的关键点,还在于人类的个体肯定需求。更进一步说,表面上他谈的是中国社会的问题,实质谈的是中国人的问题。他密切关注的是中国人的生存生活问题。很显然,谈这样的问题,需要一份热情,也要一种热力,更需要一颗热心。而这些,正是当代中国青年学子所缺少的,或者说需要去有意识地加以开发的。
第四,中学生应当保持一种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费孝通先生解读乡土社会的主体结构和运行机制,提出了四种权能模式。《乡土中国》对四种权力的描述方式,“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将重新组构并影响社会正常运转。面对历史传统孵化的社会现实,知识分子要有深刻之同情,更有尖锐地批判。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理性”仍是中国社会发展之必需品。“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当前社会处于重要发展时期,社会问题频发,青年学子应当在持续不断地学习中培育知识热情,培育知识人格,关注社会权力运转,推动社会持续进步。中学语文教学青年学子要立足新时代,面向深广的未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
指导学生阅读学术类著作,起始阶段的任务也许只是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状态,准确理解书本知识,但读进去之后我们还需要找到合适的路径带着他们走出来,让书中的知识与读者的生命体验反复碰撞,甚至与读者的生命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颜玉花.《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探析[J].语文天地,2020,(19):61-62.
[2]陈琳.《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单元:类型决定读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3):45-48.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2
简介: 鹿华, 女 , 陕西西安人,出生年月:1985年6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现任教于西安高级中学。西安市教学能手,西安市骨干教师,所带班级荣获西安市先进班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