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在多元化的发展时代,教育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思政课程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共识。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有效融入并实践这些价值观,将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本文从分析现状入手,探讨行之有效的融入与实践方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思政课中的融入现状
2.1理论教学与生活教育的割裂
尽管教材中系统地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讲解与生活实践相脱节的情况。教师在教授这些价值观时,通常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将之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有效手段,导致学生在理解价值观时感到抽象与遥远。
2.2教师在角色中的认知偏差
一些教师在角色定位上没有达到理想的信仰指导者的角色,常常把价值观教育等同于知识传授,而忽视了价值观教育中情感熏陶与价值判断的引导功能。此外,教师对价值观在课堂中的渗透方式掌握不足,未能精准地把握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融入日常教学。
2.3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模糊
由于传统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停留在记忆层面,对于其深层次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缺乏深入的思考。这种认知模糊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自觉将所学价值观应用和践行,从而影响到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
3.中学道德与法治思政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与实践策略
3.1在品味情感中融入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通过情感体验和共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友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情感体验活动以增加学生的感受深度。有的教师在讲授“友善”内容时,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增强学生对“友善”这一价值的感知。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某新生在开学第一天由于紧张与同学发生了冲突,这时需要班级其他同学用他们理解的“友善”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学生们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如“调解者”角色和“冲突者”角色,模拟真实场景,逐步认识到“友善”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要求,更是化解冲突、和谐人际关系的最佳方式。通过直接的情感体验和角色代入,学生不但在课堂活动中对“友善”有了深刻的情感体会,更在潜移默化中将其内化为行为规范和情感认同。
3.2从生活化的教育中切入
价值观的教育离不开对生活实例的切实分析和应用,因为价值观本身是对生活实践的理论升华。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通过生活化的教育切入,可以让价值观教育更加具体和形象。以人教版教材中《关爱他人》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某校教师以学校共建“爱心墙”为载体,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关爱。在课堂上,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学校全民捐赠活动的情况,并讲述背后一些感人的小故事,如一名学生捐出了自己珍藏的玩具给偏远山区的小朋友。随后,教师抛出讨论话题: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实际行动体现关爱?学生们踊跃发言,从帮助同学解决学习困难到为身边的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无不体现着他们对于“关爱”的理解。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关爱他人不仅是道德上的光辉榜样,更是生活中实实在在需要践行的行为准则,从而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有机结合,促进价值观的内化。
3.3引入时政热点材料
将时政热点材料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确实能够增强课程的现实感,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环境保护这一时政热点为例,教师可以引入国家近年来在绿色环保方面的政策和举措,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这些都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等核心价值观实践意义的鲜活案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收集并分享关于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方面的新闻案例。例如,垃圾分类已在中国多个城市实施,如北京市的垃圾分类工作被纳入市级综合考评,上海则出台了《上海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实施方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可以探讨如何将这些理念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比如实行垃圾分类或参与社区环保活动。进一步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并思考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责任和贡献。中国作为全球环境治理的行动派,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观看纪录片或参与线上专题论坛交流,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和谐”与“生态文明”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公益的意愿。
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在课堂学习中,更成为指导学生行为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精准分类实施教学和有效提升课堂实效,学校将时政资源融入思政课,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到每一节思政课中,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课堂实效。学生在思政课中完成价值辨析、学会判断和鉴别,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在一次次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道德评判力、思维力。通过广泛整合社会资源,激活思政课程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生动和有效。
4.结束语
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思政课中融入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以情感共鸣、生活实践以及时政材料融入为手段,使价值观教育不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还需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关注学生具体需求和个体差异,以更加灵活的教学形式来确保学生在多样化的教育场景中成长。这不仅是继续深化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有责任担当、有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所在。通过这一教育过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储备坚实的社会和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 韦荣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融入[J].中华少年, 2016(29):2.
[2] 江建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J].成功密码:综合版, 2021(6):100-101.
[3] 许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分析[J].吉林教育, 2022(2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