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路径探究

曹顺江 廖禹

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分校,610091

摘要: 在新课标视域下,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还要兼顾其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此外,新课标强调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要求体育课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平衡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新课标提倡多元化,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因此,实施高效的小学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 小学体育;新课标;高效教学
DOI:10.12721/ccn.2024.15741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

当前,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更新,更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全面升级。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变革的各个方面,以及它对小学体育教育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新课标视域下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优化意义

(一)优化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体育课程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跑步、跳远等基础运动项目,而是更加注重多样性和趣味性。通过引入更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武术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参与中不仅锻炼了身体,也享受到了运动的乐趣。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团队运动项目中,学生需要与同伴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合作过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还能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学会了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如何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对于他们未来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是极为有益的[1]

(三)优化体育课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抗挫折能力。在体育竞技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失败和挑战。通过这些经历,学生可以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在挫折中寻找成长的机会。这种经历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竞争中,学生学会了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公平竞争,这些都是他们未来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二、新课标视域下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路径

(一)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2]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运用科技手段来改善体育教学,例如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同时,利用智能设备和应用程序记录学生的运动数据,给予实时反馈和个性化指导,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从而激发他们更大的动力。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组织团体活动和比赛,让学生在合作中培养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同时,通过设立小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从而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此外,创设丰富多样的体育游戏和活动也是提升学生积极性的有效途径。透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将体育知识和技能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实施个性化教学

在新课标实施背景下,小学体育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个性化教学强调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位置,注重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它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情感和身体素质。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体育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喜好设计多样化、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通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体育课堂应该给予他们展示和发挥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发现他们的特长和潜能,并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培养。例如,某些学生可能在某项具体运动上有天赋,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和专业指导,帮助他们提高水平并取得更好的成绩。体育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增强体质和运动技能,还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关心学生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强度,避免过度训练或身体损伤。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使他们能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全面的成长[3]

(三)注重体育学科的跨学科融合

新课标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其中体育学科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提升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将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成为了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小学体育教育中,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活动设计,可以有效体现体育学科的跨学科融合理念。

在体育教学中,引入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结合自然科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内容,通过讲解运动规律、人体结构和功能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体育知识。例如,在教授学生独轮车技巧时,可以介绍平衡原理和物理知识,让学生了解运动的科学原理,并结合健康教育内容,强调正确骑车的姿势和注意事项。小学体育课堂可以融入语言、文学等人文学科的元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题材的阅读,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同时,鼓励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展现体育活动对他们的影响和意义。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还能增强他们对体育的认知和理解。此外,小学体育还可以与社会科学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团体游戏和集体项目,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工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团队活动的反思和总结,让他们从中领悟到团队合作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将这样的意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4]

(四)重视体育德育思想的渗透

新课标背景之下的体育高效教学,注重体育精神和体育“育人”理念的传递。所以应积极地担负起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以及品德修养的重任,要把思想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课的德育作用,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教师必须加强对体育德育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围绕德育教学目标进行体育课程的设计,以便更好地指导体育学科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学校要大力开展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教研活动,丰富小学体育德育教学的培训内容,定期举办教研活动,让体育教师在教研中与其他教师分享德育的优秀经验,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保证小学体育学科德育教学的正常开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可能性[5]

结语:

总之,新课标视域下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优化,是对传统体育教育的一次深刻变革。它不仅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更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交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我们可以期待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具有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未来公民。这不仅是体育教育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梅李均. 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思考[J]. 当代体育, 2021(24):1.

[2] 袁小妹.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3):1.

[3] 韩永顺.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探究[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1(36):1.

[4] 刘洋.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J]. 启迪与智慧:教育, 2020.

[5] 王光标.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课堂教学认知目标与例析[J].  2021(2020-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