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阶段过于强调文化课教学的重要性,类似体育之类,也就是教师和同学们所谓的“副科”,便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尤其是小学阶段,人们对体育课程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体育课程活动的频率低、形式传统、内容陈旧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都比较低,从长远来看,主体意识的缺失严重地制约了学生整体体育素养的提升。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概念的界定
主体意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特点,人要具有主体性,自觉地把“我”作为自己的思维和行动的主动性,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学生主体意识的涵义是:把学生当作信息接受与处理的主体,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使自己的认识结构得到完善,从而达到自己的主体。其特点如下:第一是能动性,指学生能够主观能动地去认识客观世界,是学生自身内在的认知过程。第二是独立性,独立性是当代学习方法的中心特点,它使学生能够自主自立去探究知识的内部规则,并且具有“我能学”的信心。第三是创造性,其是指学生对新知的探索,追求新的活动形式和新的活动结果的内在需要和意图。第四是发展性,即学生自身发展与完善的持续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的。
二、小学体育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路径
1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须在有意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体育活动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使人产生并培养对于体育运动、对于身体锻炼的兴趣,而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锻炼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体育运动是一项多面性、复杂性的运动。教师要选择学生以前没有学过的或者以前学过但现在还能够不断提升的项目,这些项目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维持学生的运动热情。师生要有更多的交往空间,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能从中得到快乐,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不同的实习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中距离跑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计时跑、变速跑、越野跑、领先跑等方式来提升其耐力跑的水平。如此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并有效地调动他们的体育积极性及课程主体意识。
2施以体育教学革新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模式的滞后也是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参加小学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多数教师采用的是示范式的教学方法,即以自己的示范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动作,并以简单的讲解方式来实现。这其实是一种“填鸭式”“讲授式”的教育方式,再次背景下,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技巧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导致教学活动缺乏活力和趣味。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很难体会到热情和欢乐,甚至对运动产生反感,主体意识的提升更是无从谈起。为此,小学体育教师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采用多种形式、灵活的组合,以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比如,如果教师在教授跑步技术的时候,只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跑步训练,肯定会使他们感到乏味。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地引入运动项目,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运动比赛,使他们在野外运动中发现隐藏的“加分”秘密,其中包括加分的“金子”和减分“炸药”,最终,根据学生完成的任务,给予一定的奖励。此外,在篮球技术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运动游戏。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分为几个小组,每人五次出手,按照分数来决定名次,分数越低的人,就必须要进行一些才艺展示,由此,体育“任务”便变成了“游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引导。教师应注重将所学知识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跳绳训练时,教师要同学们互相评量,然后轮流操练,也有奖励和惩罚机制。这种氛围不仅能让同学们更多地投入到学习中,还能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体育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教学方式,因此,在体育课中,教师只能起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作用,而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其真正认识到体育的本质,而学生的体育主体意识才会得到有效提升。
3营造浓厚校园体育运动气氛
目前,小学生缺乏运动热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运动气氛,这给我国目前的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在我国的地位不高,大部分小学都把重点放在了文化教育上,这就导致了体育课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同时,多数小学未能组织大规模、影响深远的体育比赛,导致小学体育缺乏活力。在这一背景下,小学生对体育知识了解较少,对其期待程度也较低,因此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运动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学校定期组织大型、有影响的体育赛事,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保证竞赛的公平性和竞争性,并鼓励未参与比赛的同学自行组织“赛前动员会”“啦啦队助威”等行动。在这一背景下,学生们对于赛事的看法便从“任务”转换到了“荣誉”,也可以理解体育运动的趣味,并能引导他们主动参加,并从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此外,还可以组织体育专题辩论、读书活动等。作为一个榜样,一个宣传,而在团体环境的作用下,小学生的运动动机逐渐增强,并能促进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4建立评价机制以提升学生主动性
在所有学科中,都要重视评价过程,从多个角度建立多层次的评价系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的评价和自己的评价中来,从而使评价从多个角度、多层面地反映出体育课程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用一些有指导意义的评语、启发式评语等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以此激励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堂。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对教学发展状况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表现和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了解教学设计和教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缺陷,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
具体来说,建立健全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其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纠正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激励性、启发性的评价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育其主体意识。
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课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得到真正的满足感,以此真正激发其体育动机,培养其主体意识,从而有效落实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金李会.小学体育教学应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J].文教资料,2006(1):136-137.
[2]马常才.浅析“自主学练”在小学中段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传奇故事:百家讲堂,2021(5):76-77.
[3]黄毅.如何在农村小学高年级体育课中培 养学生主体意识[J].新作文:教研,2018(10):0173-0174.
[4]耿俊龙.践行“让学引思”,让和谐体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小学时代,2018(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