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电力能源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分析

张操

新疆锦龙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新疆省胡杨河市,834034

摘要: 我国中厚板行业逐渐开放,紧急需要控制中厚板生产过程的成本。电能管理在动力装备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占比已超过20%。随着对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要求与设备管理更加融合,管理能源消耗和电力供给变得至关重要。我们不仅要确保满足基本的用电需求,还需提高用电效率,优化用电模式,以减少能源浪费。
关键词: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政策分析
DOI:10.12721/ccn.2024.15731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能源变革涵盖了供给、消费、科技和制度等多个方面。科技进步作为推动力,制度改革作为保障,制度创新作为支撑,都是为了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电力市场的建立和壮大是我国能源制度变革的核心,也是推动我国能源变革的重要动力。

一、当下抑制我国电力新能源开发应用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当下平抑新能源电力波动的技术能力不足

近几年来,我国对新能源的高效安全利用格外重视,并且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支持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能源发电装机的规模逐年扩大,太阳能、风力发电以及水力发电等公司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然而,由于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新能源受到地理、气候、季节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它们的发电能力往往难以得到充分保障,而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发电功率波动较大,不稳定性较高[1]。当前,我国面临新能源消纳能力不足的挑战,难以有效应对新能源出力的波动性,从而导致了电源结构性冲突的日益严峻。

(二)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成本太高

目前,我国新能源发电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其在稳定性和峰谷调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急需大规模投入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引进。这一情况导致了我国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电等)发电能力的表现极为不稳定,同时也具有极强的随机波动性,给电力系统的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大量电能被浪费。而要开发利用这些新能源,则需要相应的大型设备和设施,这些投入将进一步增加新能源的开发成本。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高成本和低资源利用率的困境,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新能源领域的挑战,推动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电力能源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分析

(一)研发和投资补助

德国和美国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新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取得了显著成就。德国作为领头羊,率先提出并展开了对新能源的深入研究和示范,其众多新能源技术专利申请名列全球前茅。尤其在风电、太阳能集热和生物能等领域,德国的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05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为德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金融扶持政策推动了该行业的蓬勃发展。而在我国,自今年一月一日起,国家开始实施财政补助政策,用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研发、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同时,科研经费方面,相关部门可以向“863”和“973”等科研课题提出申请,以推动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国内备受关注的项目包括“太阳能屋顶”和“金太阳”。《太阳能屋顶方案》旨在为安装太阳能光电设备的公司和用户提供50%的首次安装费用补助,从而鼓励其更广泛地采用太阳能技术。而“金太阳”示范项目则针对500 MW以上的光伏电站,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助力解决我国光伏电站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二)采用节能技术减少线路的电力损耗

发电厂向用户输送电能是通过复杂的输电线路网络实现的。然而,发电厂和用电客户之间常常存在着相当长的距离,在电能传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能量损失。随着传输线路的延长,负荷也会逐渐增大,这就需要更多的电力来满足需求。因此,为了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减少线路的电阻至关重要。在供电范围内,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仔细的规划和选址。在负荷较大的区域,例如城市中心,通常采用110 kV或更高电压的输电线路;而在偏远山区等负荷较小的地区,则可以考虑使用35 kV及以下的变电站[2]。这样的布局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的用电需求,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浪费。在设计输电线路时,必须遵循最短距离的原则,以尽量减少线路的长度。同时,选择合适的导线也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选择截面较大的导线可以降低电阻,从而减少能量损失。在线路的布置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该地区的地形和环境,选择最佳的线路方案,以降低线路损耗,并确保电能有效地输送到目的地,提高电网的整体效率和可靠性。

(三)优先购电和政府监管等制度安排确保民生用电

电力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其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备受重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电力系统的效率得到了提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和民生用电的稳定供应成为了当务之急。为此,国家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旨在建立起健全的电力保障体系。首先,国家通过制定优先购电制度,为那些缺乏议价能力的客户提供有效保护。这一制度确保了这些客户在电力交易中能够获得优先权,从而保障了其合理利益。其次,建立了“保底”供电体制,由区域配电网经营权持有者承担着在其经营范围内的“保底供电”责任。在这一体制下,这些企业需承诺在必要时提供最低保障电量,以应对突发情况或供电紧张时的需求。最后,国家还着重完善了供电保障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电力系统故障,确保电网的安全、高效、稳定运行。同时,政府加强了对电力市场的监督,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良好秩序。所以,通过建立起这些政策和体制,国家致力于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和可靠供电,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四)采用节能技术实现空调系统的环保与节能

冰蓄冷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能源储存和利用方式,通过在电网低谷时段利用廉价电能将水或其他介质冷却成冰的方式,实现了电能的高效存储和利用。具体而言,在低谷时段,系统利用廉价电能驱动制冷设备,将水或其他介质冷却至低温状态,形成冰的储存。而在用电高峰时段,尤其是白天的高峰负荷时,系统则释放冰的热量,与制冷单元协同工作,满足用户对制冷的需求。同时,在最高负荷时段,系统释放储存的冷量,以满足用户对最大负荷的需求,实现了电力的灵活调度和高效利用。从能源配置和节能角度来看,冰蓄冷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它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降低了制冷设备的运行成本和能耗。其次,通过减少空调设备的装机容量和功率需求,冰蓄冷技术也有效降低了空调系统的投资成本。此外,采用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可使用户在低谷时段享受廉价电价,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3]。而从供需平衡和电网负荷调节角度来看,冰蓄冷技术还有助于平滑负荷曲线,减少电力系统的峰谷差距,降低了电力系统的运行风险。因此,冰蓄冷技术不仅是一种高效节能的能源储存和利用方式,同时也为用户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未来的能源转型中,冰蓄冷技术有望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建设智慧型、低碳型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论

冰蓄冷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能源储存和利用方式,具有显著的节能和环保优势。通过有效利用电网低谷时段的廉价电能储存低温冰,再在用电高峰时段释放冰的热量以供制冷使用,不仅提高了电能利用效率,还有效降低了空调系统的运行成本和电力系统的运行风险。在未来能源转型中,冰蓄冷技术有望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建设智慧型、低碳型能源系统贡献力量。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冰蓄冷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其在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杨妍,孙涛.电力能源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06):50-53.DOI:10.19445/j.cnki.15-1103/g3.2008.06.014.

[1]汤新发.中国电力资源替代优化理论及机制建设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1]杨妍,孙涛.电力能源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06):50-53.DOI:10.19445/j.cnki.15-1103/g3.2008.0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