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小学劳动教育是指在农村小学中,为学生开展具有劳动特色和实践性的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勤劳习惯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种植、养殖、制作等,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安排。在农村小学中,劳动教育是学校日常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动手、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具有多重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劳动教育的本质,更是劳动教育在农村小学中的具体表现。以下是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注重劳动技能培养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劳动实践中,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和方法,如种植、养殖、维修、加工等,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在开展劳动实践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以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注重实用性和综合性
通过劳动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技能和方法,也能够了解到不同的行业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实践能力。
(四)注重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在劳动实践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职业和行业,了解到劳动者的辛勤和付出,从而懂得感恩和珍惜,同时也能够将劳动实践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实践的路径探索
(一)多种基地建设
对乡村学校而言,农耕文化是天然的教育资源,学生的祖辈都在周边的农村生活,因此,在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结合地区已有的资源,因地制宜进行开发。学校可以打通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在农耕、养殖等实践基地中统整与拓展课程。还可以在各个村小校园内建设农耕实践基地,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农作物,了解农作物的习性,探究它们的生长规律。每个班都有属于自己的种植区,学生种下的蔬菜,基本都用于食堂午餐的供应,自己种的菜自己吃,每天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感受自食其力的成就感。学生由此热爱劳动,学会劳动,乐于分享。此外,还可以借助校园内及周边环境资源,建设家禽养殖基地,进行特色养殖,利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课,让学生在种植、养殖的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拓展知识,在多元体验中形成勤俭的思维、持恒的品质、协作的素养、创新的精神。
(二)多元课程开发
课程内容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学校基于新劳动教育实践,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与学科教育有效融合,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可以融合综合实践课程,开发自我服务课程、蔬菜种植课程,也可融合非遗、乡村文化,开发特色劳动文化传承课程。
(三)多彩活动润育
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都体现在活动中,尤其是校园内外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学生都在一系列活动的润育中受到洗礼和检验。学校可以基于品格提升的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红领巾研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习得技能,养成良好的品格。可以设计“值得期待”主题实践活动,在班级开展“种植、养殖”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基地,学以致用,真实践,真体验,真付出,真收获。学生从种植、养殖之初,就对未来充满期待;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了解植物的生长循环,见证动物的生命成长,体验劳动的艰辛,锤炼优秀的品格,最终收获有形物——瓜果蔬菜、螃蟹等,润育无形品格——“勤俭的思维、持恒的品质、协作的素养、创新的精神”。一切都值得期待,为此积极探索,不断实践。
(四)多员共育助推
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行动一致,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故此,家长是实现教育闭环管理的重要一环。解锁沟通密码,搭建家长课堂,提供成长平台,引入社会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共同助推学生优秀品格的养成。比如,笔者所在学校邀请种植、养殖、打水浒等方面的专家或优秀家长代表,作为特聘导师指导新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邀请手工艺人开设Steam课程,指导学生制作本土特色美食:方糕、欢团、青团、麦芽糖等。
(五)开展劳动教育综合评价,要坚持四个原则
开展劳动教育综合评价,遵循劳动教育规律,坚持原则,评价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导向性原则
评价内容涉及劳动素养的四个方面,突出劳动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导向,能够为家庭、班级实施评价方案提供标准,发挥指向作用,便于操作、实施。
2.发展性原则
小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提高小学生的劳动能力需要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是发展与提升的;小学生的劳动品质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这个过程呈现螺旋式发展特征。因此,评价方案要坚持发展性原则,既肯定学生的进步,又要总结不足,并及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促进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3.系统性原则
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包含的内容,既有稳定性特点,又有开放性特点和地域性特点,参与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家长和学生,因此,科学合理的评价过程应该是多元主体评价过程。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评价时要把劳动过程评价与劳动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家庭评价与班级评价综合考虑,给予完整系统的评价。
4.激励性原则
小学生在认识劳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和不足,对此,教师要科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小学生解决认识和能力品质问题,激励小学生增强自信心,逐步纠正问题与不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是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和实践策略,为加强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通过加强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因此,找准劳动教育的融合点,架构适宜的劳动教育载体,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生成智慧,这是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新样态,也是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