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观念和自律意识还未发展成熟,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爱游戏、爱运动的天性,设计互动有趣的教育游戏,把知识融合进游戏里面,让学生自主掌控游戏的过程,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效果必然事半而功倍。语文学科需要理解抽象的作者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一些知识点会难以理解,并且也很难在课堂上和生活中得到体验。通过将游戏融入教学课堂中,方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内容,促进课堂高效进行。
一、利用游戏进行导入,激活课堂氛围
在游戏中学习对学生来说能够使课堂更加轻松,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游戏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游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通过组织生动有趣的语文游戏,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上课的枯燥心理,增强学生对教学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在教学中使用游戏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的社交和情感学习,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教师首先可以对学生科普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是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童话作家安徒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的善于想象,他看到豆荚就进入到了自己想象的世界,写出了一则童话。接着进行一个有关想象的小游戏,让学生看看豆荚的图片,说一段话,描绘一下豆荚的样子,最好也能加上自己的童话想象。通过小游戏的进行引出所要学习的文章,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最后得出文章主旨:哪怕在隐蔽的裂缝中生根发芽,哪怕只是开出小小一朵花,这朵花也是生命的绽放。舒展自己的生命,同时唤起学生对于生命的热情。
二.选择适合学生的游戏,助力学生成长
在开展游戏化教学的课堂中,“游戏”与“学习”并非对立的,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助力学生成长【2】。游戏课堂教学虽然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减轻负性情绪,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的游戏,促进学生有效融入游戏课堂教学的游戏则,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达成“寓教于乐”的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阶段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适合学生的游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牛和鹅》一文时,这篇文章是语文“角度”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教师可以设置课堂游戏,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句描述出故事大意。接着教师进行总结:课文记叙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通过游戏化的开展,学生可以更容易体会文章情感,尤其是描写作者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作者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作者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地体会到故事情节。同时让学生明白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的中心思想。
三.提高游戏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游戏空间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时,进行游戏的设计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为学生提供游戏空间,做到劳逸结合。与此同时,教师要真正以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游戏,提高运用游戏教学效果,以掌握知识为目的,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适合心智的游戏。了解了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在关注教学的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容易分心的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当中。
例如,在学习《精卫填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故事作为引导语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如: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这是一则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除此之外,大家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调动知识,参与课堂教学中。接着在幻灯片上播放精卫填海的动画短片,引出当堂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小组合作竞赛的方式,通过积分奖励,让学生踊跃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获得积分,增强学生的竞争心和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想要提高学习的效率,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去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融入游戏设计适当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思考,帮助学生培养语文阅读素养。同时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对自己的游戏设计方案进行不断地优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初玉梅.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初探[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Z1):65-66.
【2】杜凡.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好家长,2021(5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