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应急管理路径探析

胡晓燕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省秦皇岛市,066000

摘要: 近几年来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中国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步入校园,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强制性与新时代学生要求的自由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进入智慧校园的2.0时代,创新学生管理工作路径,构建高校思政网络平台,加强“主渠道”和“主阵地”建设,建立交互式思政平台已经是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管理的必然要求。应急管理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部分,必然需要依托高校思政网络平台实现,提升管理效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应急管理路径进行探析,详情如下。
关键词: 三全育人;研究生;应急管理
DOI:10.12721/ccn.2022.15704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指出,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把培养教学科研人员作为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注重培养研究生单一的科研创新能力,忽视学术道德、田野调查、实践育人等理念与协同育人、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相悖,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都是很强的“写手”,无法做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培养成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性人才。

1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管理与思政网络平台结合的必要性

应急管理部要求夯实高校应急管理教育制度基础,完善与相关政府部门、组织的应急管理教育长效合作机制,推动实现应急管理教育常态化、科学化。这就离不开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和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与普及。由于研究生群体更加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的个性化,由此,凸显出网络思政平台在研究生应急管理中的必要性。

2“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应急管理路径

2.1“三全育人”理念与4R危机管理结合框架

“三全育人”理念是以贯彻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有效的危机管理自组织产生之初就贯穿于组织存在的全过程。危机缩减内置于环境、结构、系统、人员之中,一旦其中任何一个因素产生危机变化,预备、反应和恢复三个阶段随即启动。由此可见,在研究生管理过程中运用4R危机管理与“三全育人”理念内在要求一致。

2.2集成式实践教学

在应急管理的实践中,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平衡至关重要,既要凸显综合性,也要强化专业性,在综合性的基础上体现专业性。这也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难点:综合性过强,则专业性难有保障;专业性过强,则综合性不足。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开始建设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在促进多主体协同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内设于各级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应急办,其综合性强,但专业性不足;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后,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管理中发挥牵头作用,专业性提升,但综合性略有下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发挥牵头作用的是各级卫生健康部门,专业性强,但综合性不足,需要依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进行协调。与之相应,应急管理实践教学也要强调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平衡。集成式实践教学旨在体现应急管理的综合性,应急管理学科的研究生只有广泛涉猎多个分支领域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具综合性视野。

2.3融入“专”教育,提升育人育才成效

在研究生专业教育中,坚持价值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维一体”的培养理念,并有机地把隐性动态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中。在融入过程中,我们要全力地抓好“3P+3C”的培养方式。在专业课讲授中要把握好切入点(Point of penetrat-ion)、知识点(Knowledge point)和难点(Difficult  point)。通过不同的切入点勾起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并穿插短小精炼的爱国学者故事,激起研究生的传承感恩之心和报效家国之情;结合多层次的知识点,把课堂讲授与经典应用相结合,夯实研究生的理论基础;把课堂讨论与探索未知相结合,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钻研精神;归纳总结难点,教导学生查阅文献,增强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能力和探知能力。在专业实践和科研培养中,要重视“3C”的培养方式,即以科研问题为牵引,以拓展性实验和工程实践为平台,结合科研过程训练,提高研究生的创造创新能力(Creativity)、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和合作能力(Cooperation)。对研究生而言,导师要把握好科学问题和科研攻关中的关键难点,成为研究生创新的后盾,大胆地放手让研究生独立承担实验设计、测试等工作,为他们创造锻炼机会,通过理论—实践—创新—理论的闭环训练让他们收获专业创新与合作交流能力,实现研究生培养由学科情景向应用情景的转变,提升专业育人的实效性。

2.4融进“行”教导,促进良好行为养成

新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还要以传承为纽带,把思想政治教育融汇于传承与奉献的实际行为中。首先要重视隐性动态思想政治知识的转化。在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挥隐性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吃盐不见盐”的作用,结合“传帮带”的方式,把其转化成内在能量和良好行为,让研究生认识到修身修为是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其次要搭建实验室管理平台,完善管理制度。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把安全管理制度和实验操作方法分门别类地制成微视频放到建立的平台上,可以随时地进行培训和介绍,便于规范研究生操作行为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最后要树立整理清洁意识。建立材料库、设备库、文件库,养成库库有人管的习惯,从而降低杂乱无章甚至物件丢失的概率,形成正循环。此外,要在人文关怀中渗透保持清洁、规矩的实验室环境和个人生活环境的思想,做到爱护环境人人有责,进而增强研究生的整理和责任意识,无形地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语

应急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突出特色的同时,应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宽基础、多领域知识体系的融合。针对当前围绕应急管理涌现出的新专业,高校应深入探讨实践对人才的能力结构要求,持续探讨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另外,不鼓励短时间内增设过多包含“应急”字样的本科专业,可在研究生专业方向上鼓励创新和灵活交叉;鼓励各高校在紧密相关的专业基础上开展灵活的特色培养方式,在增加人才供给的同时又能确保专业视野不过于局限。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会持续受到来自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讨论,本研究更注重对当前的学科和专业基础的梳理和整合,以期形成可供后续研究的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荣莉莉,张继永.突发事件连锁反应的实证研究—以2008年初我国南方冰雪灾害为例[J].灾害学,2010(1):1-6.

[2]李泽荃,祁慧.从系统工程角度统筹规划实现人才全方位培养—关于高校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应急管理,2019(12):32-35.

[3]张小良,梁梵洁,麻庭光,等.安全与应急管理专业学科发展[J].中国安全生产技术,2020,16(12):183-188.

[4]颜烨.安全社会科学与工程体系论略[J].风险灾害危机研究,2018(2):70-84.

[5]吴晓涛.美国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理念的新特点及启示[J].灾害学,2014,29(2):123-127.

[6]包水梅,谢冉.中美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修读之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