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健康保障措施,通过及时在患儿不同年龄阶段对其接种相关疫苗可高效降低儿童相关病症发生率,促使儿童身心健康可得到充分保障,促进身体健康成长。通常儿童在8岁前接种疫苗种类、数量相对较多,受其年龄、思维能力、健康知识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促使儿童对陌生环境、医护人员、穿刺行为等均产生一定恐惧、抵触等症状表现,对疫苗接种安全性与效率性及质量性等均产生直接影响。对此护理人员还需以心理护理为核心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促使儿童转移注意力,避免在穿刺前产生哭闹行为等,进而促使疫苗接种质量与效率可得到充分保障。为证明心理护理在儿童疫苗接种中重要性、促进疫苗接种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本文将某社区在2019年7月-2020年1月接收32例需接受疫苗预防接种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心理护理在社区儿童预防接种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某社区在2019年7月-2020年1月接收32例需接受疫苗预防接种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男19例,女13例,年龄10月-6岁,平均(3.25±0.79)岁。纳入标准:a、年龄在8岁以下儿童;b、对疫苗无明显排斥性反应儿童;c、身体各项指标均正常、均符合疫苗接种要求儿童。排除标准:a、处于患病期儿童;b、患有皮肤性疾病儿童;c、有晕针症状儿童。
1.2方法
对所有儿童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常规护理包含过敏性实验护理、皮肤清洁护理等。心理护理:(1)及时筛选专业知识水平、护理能力与经验均显著护理人员参与本次研究并对其进行有关儿童心理分析培训。(2)护理人员及时在疫苗接种室墙壁张贴相关有趣、色彩鲜明海报,在接种室内设定适宜温湿度,促使室内在具备安全、舒适基础上增添一定趣味性。(3)a、针对12月以下婴儿,护理人员先面带微笑与家属共同逗婴儿,促使婴儿注意力及时被转移,同时还需及时用手适度对婴儿胳膊按压,避免其产生应激性反应,针刺过程中还需通过表情、语言等方式对婴儿抚慰;b、针对1-3岁幼儿,具备一定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与理解能力,通常对护理人员着装具有一定敏感性,对此护理人员及时向幼儿表现出微笑并通过语言、玩具、绘本等与幼儿产生互动,促使其紧张、恐惧等各种负面情绪有效缓解,在接种时及时对儿童不断夸赞并告知其接种速度较快,其后通过发放卡片、小勋章的方式奖励儿童,促使幼儿及时被安抚;c、针对学龄前、学龄期幼儿,护理人员主动与儿童沟通并以衣服、相貌、玩具等为切入点对其表示夸赞,通过询问相关问题充分调动儿童兴趣点、积极性,促使其注意力及时转移;在接种过程中需及时对儿童不断鼓励并通过玩具、卡通动画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4)护理人员在进行接种前药物与物品准备、接种过程中需在充分保障质量基础上提高速度,避免儿童因等待时间过长而产生负面情绪;在接种前、接种中避免儿童看见针头、穿刺过程。(5)在接种完成后,护理人员及时通过语言、表情、发放小卡片或小勋章等方式对儿童不断鼓励,并采取适量肢体抚触,促使儿童情绪及时改善。
1.3观察指标
不良症状、行为主要包含二次穿刺、穿刺点鼓包、穿刺周围红肿、抓挠等。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运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t用于计量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c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儿童不良症状、行为发生率明显较低。(如下表1中所示)。
表1统计儿童不良症状、行为发生率(n,%)

3讨论
疫苗接种为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健康保障措施,而在具体接种过程中大多数儿童均会产生不同程度哭闹行为,对疫苗顺利接种严重影响。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儿童产生哭闹行为主要原因源自于对环境、人员、穿刺等陌生人、事、物恐惧、胆怯心理,对此护理人员可及时学习相关儿童心理相关知识、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进行心理分析并以此“对症下药”,及时根据儿童具体心理症状采取相应心理护理措施,可促使疫苗接种质量性与安全性均不断提升。心理护理对儿童疫苗接种顺利实施起显著促进作用,对此护理人员还需不断加强对疫苗接种过程中心理护理重视度。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进行疫苗接种心理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相关专业知识水平、护理操作能力等对护理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对此及时对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筛选、培训等,可促使护理人员各方面实力均不断增强,有助于促使后续心理护理质量性高效保障。疫苗接种室于儿童而言,为陌生环境,本身易促使其产生紧张、敏感等情绪,白色肃穆墙面更易促使儿童产生焦躁情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常不可避免多次接触白衣天使,但受其思维能力影响,对白衣天使及行为产生一定抵触、抗拒行为,进一步易促使儿童产生不良情绪及行为,对此护理人员及时对接种室墙壁进行相应装饰并保持一定趣味性,可高效吸引儿童注意力,避免其在接种过程中产生不良情绪或行为;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及时设定适宜温湿度,可提高儿童身心舒适性,再次促进疫苗接种可顺利实施。在疫苗接种过程中不同年龄段儿童情绪表现、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均各有不同,对此护理人员及时根据根据儿童具体表现采取相应心理护理措施,充分保障护理措施个性化、适宜性、高效性等,有助于儿童在情绪较为稳定状态下快速完成疫苗接种,不仅促使疫苗接种质量性显著提升,同时还可避免儿童产生不良症状、行为等,促使心理护理价值性随之显著提升。受医院环境、人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促使患儿身心均较为敏感,在此过程中若儿童等待时间过长易导致其产生烦躁、哭闹等行为,对此护理人员在进行疫苗接种前准备时不仅充分保障各项措施质量性,同时还不断提高其效率性,可高效缩短儿童等待时间,避免儿童因此产生不良情绪或行为等,心理护理价值性也因此高效彰显;儿童受穿刺经验、穿刺针造型等因素影响易促使其产生胆怯、恐惧、抗拒等不良情绪,对此护理人员及时引导儿童避免看见穿刺针、穿刺过程等,可有效避免其内心产生不良情绪,再次促使疫苗接种质量性与效率性、安全性等不断提升,心理护理作用性不断提高[1]。在疫苗接种结束后部分儿童仍有不良情绪未消除,对此护理人员及时以多种方式对儿童表示鼓励并向其发放具有意义性小卡片、小勋章等,可促使儿童内心可得到有效抚慰,避免其后续产生不良行为或症状[2-3]。通过对需接受疫苗接种儿童采取一系列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心理护理措施并根据儿童年龄、思维与理解能力、情绪表现等保障心理护理措施个性化等,可高效促使儿童注意力及时转移、不良情绪及时消除或缓解,提高儿童配合性,进而充分保障疫苗接种效果,心理护理在疫苗接种中价值性也随之不断彰显[4-6]。
综上所述,通过对社区需接受疫苗预防接种儿童实施心理护理效果显著,可促使儿童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其因此产生不良行为、不良症状等。因此,在进行儿童疫苗接种护理过程中及时将心理护理加用其中,促使护理质量性、安全性及价值性均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艳.社区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护理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0):209-210.
[2]李世芳.儿童预防接种中应用心理护理的临床作用探究[J].甘肃科技,2019,35(12):128-129+142.
[3]江春梅.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9):162-164.
[4]周芳琴.伤口紧急处理及狂犬病疫苗接种在犬咬伤患儿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9,2(13):195-196.
[5]王丽芳.心理护理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临床价值体会[J].饮食科学,2019,8(4):288-288.
[6]官晓庆,德吉美朵,郑晓玲,罗珍.42例疫苗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措施[J].西藏科技,2019,5(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