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颅脑外伤是交通事故、跌落伤、暴力打击等因素导致的创伤性疾病,手术治疗为常见治疗方法。术后运动障碍是颅脑外伤的常见后遗症之一,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何避免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以及如何改善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是医学界关注的问题[1]。常规护理主要包括药物干预、创口护理、药物干预、运动干预等,患者在该护理下运动功能能够得到逐渐恢复,但是恢复速度较慢且恢复效果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本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用早期康复护理,通过早期运动加快患者康复,希望能够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院于2023年7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中,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23年7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60例,分组方法为随机双盲法,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0~68(53.41±6.80)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0~67(52.18±6.7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1)符合颅脑外伤诊断标准且采用手术治疗者;(2)术后存在运动障碍的患者;(3)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原则。(4)知晓本实验。
排除标准:(1)手术禁忌症者;(2)术前存在肢体残疾者;(3)对本实验不配合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药物干预、创口护理、药物干预、运动干预,其中运动干预主要包括主被动肢体运动,其目的在于改善术后运动障碍情况。
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①康复介入时期:对患者进行体位摆放指导,分别选择仰卧位以及健患侧卧位,其中仰卧位时间应该控制在1h之内。②肢体被动运行:术后2周内采用肢体按摩、拍打、关节拉伸等方式改善患者肢体功能,被动活动时动作幅度不宜过大,护理人员应该控制好自身力度。各项被动运动单次持续时间应该控制在10~20min,1日进行1~3次即可[2]。③肢体主动运动:术后1~2周内逐步开展肢体主动运动,鼓励患者早日进行肢体活动,分别开展床上运动、绕床运动、床下运动,逐步提高运动难度,术后3周左右开展床下运动即可。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满意度情况。
(1)运动功能评分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满分100分,评分与运动功能成正比。
(2)满意度情况采用医院百分制量表评价,90~100分表示非常满意,60~89分表示满意,不足60分表示不满意,统计患者各项评价结果例数,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和满意之和)/总数。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计数、计量资料均采用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并且用P<0.05表示差异显著。资料分别采用c2和t检验,并且用(%)和(x̄±s)表示。
2结果
2.1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护理前,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显著差异(t=6.791,P<0.05)。见表1。
表1 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对比(x̄±s,分)
2.2两组满意度情况对比
观察组非常满意22例,满意7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度为99.67%。对照组非常满意14例,满意8例,不满意8例,总满意度为73.33%。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差异显著(c2=5.801,P<0.05)。
3讨论
早期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康复评估和康复计划的制定,可以准确地了解患者的康复需求和障碍情况,为后续的康复训练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康复训练指导可以帮助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患者康复运动训练开展越早,对患者术后运动障碍的改善效果越好,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阐明早期康复运动的原因,提高患者护理配合度。本文实验结果表明:护理后,观察组的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更好,更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许璇. 阶段式康复护理结合早期营养支持对颅脑外科术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预后的影响 [J]. 吉林医学, 2023, 44 (04): 1138-1140.
[2]曲丹. 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J]. 中国医药指南, 2022, 20 (28): 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