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广西民办高校财经素养课程改革与开发研究

滕洁雯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

摘要: 财经素养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但传统财经素养课程存在单一化、教学方式呆板等问题,本文结合广西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对财经素养课程的改革与开发提出建议,旨在提高学生的财经素养,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
关键词: 民办高校;财经素养;课程改革
DOI:10.12721/ccn.2024.157394
基金资助:本文系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民办教育科学研究院项目资助“广西民办高校财经素养课程改革与开发研究”(编号:2022MBZX53)研究成果。
文章地址:

一、引言

广西民办高校财经专业教育多集中于财经知识普及,教育形式单一,教育过程普遍存在专业孤立、交叉受限、共享不足等问题,忽略塑造能兼顾社会利益的财经价值观,导致财经专业教育结构不完整,大学生财经素养匮乏。财经专业教育中的财经素养课程主要培养大学生在面临经济决策时能够运用专业化知识、信息化手段做出明智选择的能力。但大学生的财务管理需求与财商教育欠缺之间的矛盾,对高校开展财经素养教育提出了客观紧迫的要求。本文对财经素养课程如何融入广西民办高校财经专业教育进行研究,为完善财经专业课程体系提出建议。

二、国内外财经素养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开展财经素养课程、培养学生财经素养已是世界共识。1998年美国首先公布了财经教育标准《个人财经水平标准指南》,随后不断更新,推出2015版K12个人财经教育国家标准。目前,此体系得到了普遍认可,并被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广泛借鉴。日本于2015年公布了《财经素养教育大纲》,作为日本开展财经素养教育的标准。澳大利亚在国家战略中明确提出要通过正规教育系统提高下一代公民财经素养。韩国以经济教育的形式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财经素养课程。

在我国,财经素养教育也越来越得到重视。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教育部将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反映出国家要求学校是财经素养课程方面的责任担当。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于2018年正式发布《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以下简称“框架”),为开展财经素养教育提供了规范化指南。

三、现行广西民办高校财经素养课程的缺陷和不足

(一)传统财经素养知识碎片化,课堂教育效果不佳

已有财经素养课程多停留于知识普及,财富观念、消费伦理等碎片化知识体系,未能有效融合金融需求、财务管理需求与财经素养课程,系统性财经素养教育功能不足。广西民办高校财经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可能偏向于碎片化的知识传授,缺乏对财经素养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全面培养,而民办高校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稍显薄弱,对理论知识难以快速深入理解;其次,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财经素养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培养和训练,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无法发挥民办高校学生在动手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另外,财经素养知识通常集中在财经专业,忽视其他专业学生的财经素养需求,缺乏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非财经专业的学生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不足;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规模大、学生背景各异,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个性化教学,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参与度和实时反馈机制有限,导致学生对财经素养知识的学习效果不佳。

(二)传统财经素养教学方式单一化,资源配置成效不高

已有财经素养课程教学管理机制匮乏,传统的财经素养通识教育手段单一,不适应全面发展学生对财经素养课程学习需求,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财经素养培养要求。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学资源可能主要来源于校内导师、场地和教材上,而忽视了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源,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训实践,面临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成本效益不高的问题。同时,缺乏技术支持和创新手段,未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教学手段,无法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的作用,导致资源配置效果不高。此外,学生的学习资源多数来源于教材,而教材中的案例具有滞后性的局限,与实际经济环境存在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三)传统财经素养考核方式主观化,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已有财经素养考核主体形式上多元化,实质上单一化且主观化,缺乏系统性财经素养评价体系,评价效果差强人意。传统财经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是通过笔试、面试等形式,由校内任课教师进行评分,专注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忽视了其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并且可能存在主观评价标准,缺乏客观、量化的指标,导致评价结果受到个体评审者主观意识的影响,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评价,难以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评价需求,缺乏个性化评价指标和方法。其次,传统考核方法缺乏实时的评价反馈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需求,难以帮助教师对后续课程进行改进。

四、新课程设想与改革措施

(一)开设财经素养通识课,扩展财经知识储备

开设面向全校的财经素养通识课,针对创业各环节,全面扩展财经素养知识储备,营造积极活跃的财经通识教育氛围,培养创新精神强、财富管理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例如,学校可以开设《财务风险识别与规避》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财务风险的本质和分类,能够准确识别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掌握财务风险评估的方法,能够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理解各种财务风险规避策略的原理和应用,能够选择和制定适合企业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具备解决实际财务风险问题的能力;《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估》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创业环境的敏锐度和洞察力,能够辨认和评估潜在的商业机会,使其能够客观评估市场需求、竞争态势和商业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能够发现并开发新的商业机会,为未来的创业实践做好准备;《投资融资实务》课程培养学生对投资融资市场的认知和理解,掌握投资融资工具和方法,能够进行投资融资产品的分析与评估,培养学生对风险管理和投资组合优化的理解,使其具备制定有效投资策略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实际投资融资实务中的操作能力,使其能够应对真实投资融资环境中的挑战。

(二)复合财经素养教学方法,高效融合信息技术

大数据背景下,财经素养教育需要融合数智技术实现创新,灵活组合多种教学方法,达成财富的管理和增值。通过“创业大咖秀”沙龙讲座,邀请知名企业家、投资人、培训师、行业专家等,围绕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创业秘辛和成功经验等主题进行线上讲座和答疑,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创业创新理念和见识。通过“混合式”课堂,建设一体化、现代化数字资源,结合线下企业实地调研和经典案例点拨,打造动画、微课及模拟实训系统,使学生能感受未来创业的真实世界。建立全链条创业帮扶体系,利用多平台、人工智能技术,随时随地提供创业培训、交流展示、资源对接、宣传营销、品牌推广等线上指导咨询服务,精准解决创业困难。“校-行-企”多导师引领,跨多专业指导创业大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多种教学方法复合实施,高效提升财经素养课程效果。

(三)健全财经素养评估模型,及时回馈有效建议

通过构建财经素养通识课程动态评估模型,打造定量描述、定性评价和指导建议相结合的评估体系,具备丰富的内容、权威的量化、精细的分层,能够精准的测出学生财经素养水平,并向受测者提供定量描述、定性评价和指导建议。建立健全的财经素养评估模型需要明确定义财经素养的各个方面和具体指标,包括金融知识、投资技能、财务管理能力等,确保指标具备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结合财经素养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际案例分析、模拟投资交易等多种方式,确保评估方法全面客观;对于不同指标和维度,合理分配权重,以反映其在财经素养中的重要性,建立起全面平衡的评估方式,同时,建立完善的评估反馈机制,对评估结果进行解读和反馈,以便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同时通过评估结果对课程提出改进建议。

五、研究总结

广西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稍显薄弱,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突出。合理利用学生优势,加强引导,建立起财经素养教育课程目标框架,丰富课程形式,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所具备的财经知识、理财技能、人生信念等修养及财经素养意识、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收入观、消费观、理财观、财富观,增强学生的财经风险防范意识,理性消费,做到金融诈骗“零受害”,有效建设“无诈校园”。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孔雀,许明.国外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实践及启示[J].教育评论,2020,(06):153-161.

[2]《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专题培训会议[J].大学(研究版),2018,(0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