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气象与网络安全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一种复杂的耦合关系。气象数据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应用离不开网络系统,而网络安全的稳定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这种耦合关系既带来了机遇,也伴随着诸多风险。深入理解和评估这些风险,并寻求两者的协同发展路径,对于保障气象服务的准确性、网络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众多相关行业的正常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气象与网络安全的耦合关系
(一)气象对网络安全的影响
1. 气象因素对网络基础设施的物理影响
极端气象条件如暴雨、洪水、飓风、暴雪等可能直接破坏网络基础设施。例如,洪水可能淹没地下电缆管道、数据中心的底层机房,导致通信线路中断、服务器浸水损坏。在沿海地区,飓风可能吹倒通信基站、电线杆等设施,造成大面积的网络瘫痪。暴雪可能压断通信线路,影响网络信号的传输。据统计,在遭受大型飓风袭击的地区,网络基础设施损坏导致的通信中断可能会持续数天至数周,影响当地的应急通信、商业活动以及居民的正常生活。
高温、低温、高湿度等气象条件也会影响网络设备的性能。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路由器等设备需要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工作。高温可能导致设备过热,降低设备的运行效率,甚至引发硬件故障。例如,当服务器机房温度超过40°C时,服务器的故障率会显著增加。低温可能使设备内部的电子元件性能下降,高湿度环境容易导致设备受潮、短路。
2. 气象对网络流量的影响
在特殊气象状况下,网络流量会出现明显的波动。例如,当发布暴雨、暴雪、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时,公众会大量使用网络查询天气信息、接收预警通知、了解应对措施等。这会导致网络流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如果网络服务提供商没有足够的带宽和处理能力,就可能出现网络拥堵甚至瘫痪的情况。此外,气象部门在进行大规模气象数据传输(如卫星气象数据的下载、区域气象数据的汇总等)时,也会占用大量的网络带宽,影响其他网络服务的质量。
(二)网络安全对气象的影响
1. 网络安全保障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气象部门依赖网络收集大量的气象观测数据,这些数据包括来自地面观测站、高空气象站、海洋浮标、气象卫星等多个来源的数据。网络安全措施能够防止这些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篡改或丢失。例如,如果气象卫星传输的数据被黑客篡改,将会导致气象预报模型的输入数据错误,从而影响气象预报的准确性。通过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数据完整性验证等网络安全手段,可以确保气象数据从采集端到处理端再到应用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网络安全确保气象服务的稳定提供
气象部门通过网络向公众、航空航海等行业提供气象服务。网络安全能够保护气象服务平台免受网络攻击,如拒绝服务攻击(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等。如果气象服务平台遭受攻击而瘫痪,将无法及时向社会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这对于航空安全、航海安全、农业生产、公众生活等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在航空领域,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对于航班的安全起降和航线规划至关重要,网络安全故障可能导致气象信息无法及时提供给飞行员,增加飞行风险。
二、气象-网络安全耦合关系中的风险评估
(一)气象因素导致网络安全风险的评估
1. 物理破坏风险评估
对于气象因素对网络基础设施的物理破坏风险,可以通过历史气象数据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地理分布进行评估。例如,通过分析某地区过去几十年的洪水发生频率、强度以及网络电缆管道和数据中心在该地区的分布情况,来确定洪水对网络基础设施造成破坏的风险概率。可以采用风险矩阵等方法,将洪水的强度、发生频率与网络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脆弱性相结合进行量化评估。对于飓风、暴雪等气象灾害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
以某沿海城市为例,其位于飓风频发地带,且城市中有大量的网络基站和数据中心靠近海岸线。根据历史飓风数据,该城市每5—10年可能遭受一次较强飓风袭击。而靠近海岸线的网络设施由于地势较低且缺乏足够的防护措施,在飓风来袭时遭受破坏的风险较高。通过综合评估,可以确定该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因飓风遭受物理破坏的风险等级为高风险。
2. 设备性能影响风险评估
对于气象条件影响网络设备性能的风险评估,可以通过设备的技术规格和气象环境数据来进行。例如,根据服务器的工作温度范围(一般为18—27°C),结合某数据中心所在地的气温历史数据,分析该地区高温天气超过服务器工作温度上限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如果某地区夏季高温天气频繁,且经常超过服务器的工作温度上限,那么该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因高温导致性能下降或故障的风险就较高。
同样,对于湿度的影响,可以根据设备的防潮要求和当地的湿度数据进行评估。如果某地区湿度长期处于设备防潮要求的临界值以上,那么设备受潮的风险就较大,进而影响网络设备的性能和网络安全。
(二)网络安全问题对气象影响的风险评估
1. 气象数据安全风险评估
气象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可以通过评估网络安全防护措施的有效性来确定。例如,评估气象数据传输过程中加密算法的强度、身份认证机制的可靠性等。如果加密算法容易被破解,或者身份认证机制存在漏洞,那么气象数据被窃取或篡改的风险就较高。
可以采用漏洞扫描工具对气象数据系统进行检测,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数量、类型和严重程度。根据这些结果,结合气象数据的价值和敏感性,评估气象数据安全风险。例如,如果气象卫星数据采用的加密算法已经被证明存在安全隐患,且气象卫星数据对于全球气象预报至关重要,那么气象卫星数据被攻击的风险就非常高。
2. 气象服务中断风险评估
对于气象服务平台遭受网络攻击导致服务中断的风险评估,可以通过分析平台的网络架构、安全防护策略以及历史攻击记录来进行。例如,如果气象服务平台的网络架构存在单点故障,且安全防护策略中缺乏有效的DDoS防护措施,同时该平台过去曾经遭受过小规模的DDoS攻击,那么该平台遭受大规模DDoS攻击导致服务中断的风险就较高。
可以根据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和依赖该服务的行业范围来进一步量化风险。例如,一个为全国航空业提供气象服务的平台,如果遭受服务中断,将影响全国范围内的航班安全和正常运营,其风险等级就非常高。
三、气象-网络安全耦合关系中的协同发展策略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同
1. 网络基础设施的气象防护设计
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考虑气象因素的影响。例如,数据中心的选址应避开洪水、飓风等气象灾害高发区域,或者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如建设防洪堤、加固建筑结构等。对于通信线路的铺设,应选择不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路线,如尽量避免在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的山区铺设地下电缆。
同时,在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可以采用气象适应性设计。例如,数据中心的建筑材料可以选择具有良好隔热、防潮性能的材料,以应对高温、高湿度等气象条件。网络设备的安装也应考虑通风、散热等气象相关因素,确保设备在不同气象条件下能够正常工作。
2. 气象观测与网络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气象观测站和网络基础设施可以进行共建共享,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可以将气象观测站与通信基站共建,气象观测设备可以利用通信基站的电力供应和网络传输资源,同时通信基站也可以借助气象观测数据进行自身的运行维护(如根据气象条件调整设备的工作参数)。
这种共建共享模式还可以扩展到数据中心。气象部门和网络服务提供商可以合作建设数据中心,共享数据中心的硬件设施、电力供应、冷却系统等资源,同时在数据中心的管理和安全防护方面进行协同合作。
(二)技术研发方面的协同
1. 气象-网络安全联合技术研发
开展气象与网络安全联合技术研发项目,针对气象 - 网络安全耦合关系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攻关。例如,研发适应气象变化的网络设备自动调控技术,当气象条件发生变化时,网络设备能够自动调整工作参数,以保障设备的性能和网络安全。
联合研发气象数据安全保护技术,如新型加密算法、数据完整性验证技术等,以满足气象数据在复杂网络环境下的安全需求。这些技术可以充分考虑气象数据的特点,如数据量大、实时性强、来源广泛等,提高气象数据的安全性。
2. 技术标准的协同制定
气象部门和网络安全行业应协同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例如,在气象数据的网络传输方面,制定统一的气象数据加密标准、身份认证标准等,以确保气象数据在不同网络系统之间传输的安全性和兼容性。
在网络设备的气象适应性方面,制定网络设备的气象环境适应标准,明确设备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应达到的性能指标和安全要求,为网络设备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提供依据。
(三)应急管理方面的协同
1. 联合应急响应预案制定
气象部门和网络安全管理部门应共同制定联合应急响应预案。当出现气象灾害或网络安全事件时,能够按照预案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例如,在洪水等气象灾害发生时,预案应明确网络基础设施的保护措施、数据备份与恢复方案、气象服务的应急保障措施等。
在网络安全事件影响气象服务时,预案应规定如何快速恢复气象服务、如何确保气象数据的安全以及如何与相关行业进行沟通协调等内容。
2. 应急演练与协同合作
定期开展气象-网络安全联合应急演练,提高双方在应急情况下的协同合作能力。通过模拟气象灾害对网络安全的影响或网络安全事件对气象服务的影响等场景,检验应急响应预案的有效性,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在应急演练过程中,气象部门和网络安全管理部门可以加强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双方对彼此工作的了解和信任,以便在实际应急情况下能够更好地协同应对。
四、结论
气象与网络安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这种关系中的风险评估对于保障气象服务和网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气象因素导致的网络安全风险以及网络安全问题对气象影响的风险评估,可以明确风险的来源、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气象—网络安全耦合关系中的协同发展策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和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协同,有助于提高两者应对风险的能力,实现气象与网络安全的共同发展。在未来,随着气象科学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更加紧密,需要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不断优化协同发展策略,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建云,李岩.基于网络大数据的气象信息安全风险分析及预警规则的研究[J].数码世界,2020,(7):79.
[2]姜淑杨,吴锐涛,鲍磊磊.基于大数据下的气象数据安全问题及防护策略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3,(12):109-111.
[3]陈玉梅,李珊珊.气象部门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初探[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1,(10):266.
[4]张红岩.论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应对策略[J].科学与信息化.2020,(24):49.
[5]陈广业,周震.浅谈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相关问题及应对策略[J].数字通信世界.2016,(2):119.
[6]吴小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隐患及管理措施探讨[J].信息与电脑.2022,34(22):230-232.
[7]李效燕.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J].通讯世界.2016,(2):80.
[8]刘航.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12):8-9.
[9]崔靖昀,高伟.计算机网络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自然科学.201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