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网络安全在气象数据保护中的作用:防止数据窃取与篡改

​成泽宇

昌吉州北塔山气象站,新疆昌吉,831815

摘要: 气象数据在气象预报、气候研究、农业、航空等众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气象数据的收集、传输和存储高度依赖网络。然而,网络环境中的潜在威胁使气象数据面临被窃取和篡改的风险。本文深入探讨网络安全在气象数据保护中的关键地位,详细阐述防止数据窃取与篡改的各种网络安全措施及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 网络安全;气象数据;保护;作用
DOI:10.12721/ccn.2024.15710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气象数据是反映地球大气状态和变化的信息集合,涵盖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水等众多要素。这些数据对于人类社会的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依赖于大量的气象数据作为基础,它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出行、穿衣等方面的指导;在农业领域,气象数据有助于合理安排种植、灌溉、收获等农事活动;航空业依据气象数据来规划安全的航线,确保飞行安全;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中,气象数据更是不可或缺的研究依据。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气象数据的获取、传输和存储主要依靠网络技术。气象观测站通过传感器收集数据后,借助网络将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汇总、分析和存储。这一过程使得气象数据暴露在网络环境的各种风险之下,因此,网络安全在气象数据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

一、气象数据的价值与网络依赖

(一)气象数据的价值

1. 气象预报价值

气象预报是气象数据最直接的应用领域。现代气象预报依赖于数值天气预报模型,这些模型需要大量的气象数据作为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例如,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数值预报模型,它整合了全球范围内数以万计的气象观测站的数据,包括地面观测站、高空气象探测站、海洋浮标站等的数据。通过复杂的数学计算,这些数据被转化为未来几天甚至几周的天气预报。准确的气象预报能够提前预警自然灾害,如台风、暴雨、暴雪等,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气候研究意义

气象数据对于气候研究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性。科学家通过分析长时间序列的气象数据来研究气候变化的趋势、驱动因素和潜在影响。例如,通过对全球各地气温数据的分析,发现了全球变暖的趋势。这些研究有助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战略,如《巴黎协定》就是基于对全球气候数据的科学认识而达成的国际合作框架。

3. 服务多行业需求

在农业方面,气象数据能够指导农民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品种、确定最佳的播种和收获时间。例如,降水数据可以帮助农民判断是否需要灌溉,温度数据能影响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病虫害防治决策。在航空业,气象数据决定了航班的起降条件、航线规划和飞行高度选择。能源行业根据气象数据来优化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同时也能根据气温变化调整电力需求预测和供应策略。

(二)气象数据对网络的依赖

1. 数据收集过程

气象观测站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从极地到赤道,从高山到海洋。这些观测站配备了各种先进的传感器,如温度计、湿度计、风速仪、雨量计等。传感器收集到的气象数据需要通过网络技术传输到数据中心。例如,自动气象站通过有线或无线的网络连接,将实时观测数据发送到区域气象中心,再由区域气象中心汇总后传输到国家或国际气象数据中心。

2. 数据传输环节

气象数据的传输涉及到不同层级的网络,包括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在国家内部,各个气象观测站的数据可能通过局域网传输到省级气象部门,然后通过广域网传输到国家级气象数据中心。在国际间,气象数据的交换也依赖于互联网。例如,世界气象组织(WMO)协调各国之间的气象数据共享,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安全可靠的网络连接来实现。

3. 数据存储与管理

海量的气象数据需要存储在数据中心的数据库中。这些数据中心采用大型的数据存储系统,如磁盘阵列、磁带库等。为了便于数据的查询、分析和共享,数据中心还依赖网络技术构建数据管理平台。例如,气象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登录到数据管理平台,获取所需的气象数据进行研究。

二、气象数据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窃取与篡改

(一)数据窃取威胁

1. 黑客攻击目的

黑客可能出于多种目的窃取气象数据。商业利益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在农业期货市场中,气象数据对农产品价格有着重要影响。如果黑客提前获取到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气象数据,如干旱或洪涝的预报数据,他们就可以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不正当的交易操作。此外,一些竞争对手可能会窃取气象数据来干扰对方的气象服务业务,以获取市场优势。

2. 常见攻击手段

网络钓鱼是一种常见的手段。黑客通过发送伪装成气象部门官方邮件或消息的诈骗信息,诱导气象数据相关人员点击恶意链接或下载恶意软件。一旦受害者上钩,黑客就可以获取受害者在气象数据系统中的登录凭据,从而进入系统窃取数据。另一种手段是利用软件漏洞,气象数据系统中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或气象数据处理软件可能存在安全漏洞。黑客通过扫描这些漏洞,然后利用漏洞植入恶意程序,如木马病毒,以获取数据的访问权限并窃取数据。

(二)数据篡改威胁

1. 恶意篡改动机

恶意篡改气象数据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后果。例如,篡改后的气象数据可能导致错误的气象预报,在应对自然灾害时,这可能会使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一些极端组织可能出于破坏社会稳定的目的,篡改气象数据以制造混乱。

2. 可能的篡改方式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中间人攻击是一种可能的篡改方式。黑客通过拦截气象数据的传输流量,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修改数据内容。例如,将正确的降水数据修改为错误的值,从而影响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在数据存储环节,黑客如果获取了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就可以直接修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气象数据。此外,内部人员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被收买或出于恶意报复,对气象数据进行篡改。

三、网络安全措施在防止气象数据窃取中的作用

(一)加密技术

1. 数据加密原理

加密技术是保护气象数据不被窃取的核心手段之一。数据加密通过特定的算法将原始数据(明文)转换为密文,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使用正确的密钥才能将密文还原为明文。例如,对称加密算法(如AES - 高级加密标准)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在气象数据收集端,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可以使用AES算法进行加密,然后再传输到数据中心。这种加密方式速度快,适合对大量气象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则使用一对密钥,即公钥和私钥。公钥用于加密数据,私钥用于解密数据。气象数据中心可以将公钥公开,气象观测站使用公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后传输,只有数据中心使用私钥才能解密数据。这种方式在密钥管理上更加安全,尤其适用于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加密保护。

2. 加密技术在气象数据保护中的应用

在气象数据的传输过程中,无论是从观测站到数据中心,还是在国际间的数据交换过程中,加密技术都能有效防止数据被窃取。例如,当气象数据通过互联网从一个国家传输到另一个国家进行共享时,采用加密技术可以确保在传输过程中数据的保密性。在数据存储方面,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气象数据进行加密,可以防止数据库被攻破后数据被窃取。例如,一些气象部门采用透明数据加密(TDE)技术,对存储在磁盘上的气象数据进行加密,使得即使磁盘被盗取,没有正确的密钥也无法获取数据内容。

(二)访问控制

1. 身份认证机制

严格的身份认证是访问控制的基础。多因素身份认证在气象数据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气象数据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登录系统时,除了使用传统的密码外,还可以结合生物特征识别,如指纹识别或面部识别。此外,还可以使用令牌认证,如一次性密码(OTP)令牌。这种多因素认证方式大大增加了身份认证的可靠性,降低了黑客通过窃取密码而获取数据访问权限的风险。

2. 权限管理体系

建立细致的权限管理体系对于防止气象数据被窃取至关重要。不同级别的人员在气象数据系统中应该具有不同的访问权限。例如,气象观测员只能访问和上传自己所在观测站的数据,区域气象分析师可以访问本区域内多个观测站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初步预报,而国家级的气象专家则可以访问全国范围内的气象数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预报决策。通过这种权限分级管理,即使某个账号被黑客攻击,黑客也只能获取到有限的气象数据,从而降低了数据被大规模窃取的风险。

四、网络安全措施在防止气象数据篡改中的作用

(一)数据完整性验证

1. 哈希算法原理

哈希算法是确保气象数据完整性的重要工具。哈希算法通过对数据进行计算,生成一个固定长度的哈希值(也称为数据指纹)。例如,SHA - 256是一种常用的哈希算法,它对任意长度的数据输入都能生成一个256位的哈希值。这个哈希值具有唯一性,即使数据中只有一个比特位发生变化,计算出的哈希值也会完全不同。

2. 在气象数据保护中的应用

在气象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方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计算数据的哈希值,并将哈希值与数据一起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在收到数据后,重新计算数据的哈希值,并与发送方发送的哈希值进行比较。如果两个哈希值相同,则说明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篡改。在数据存储方面,定期对存储的气象数据计算哈希值并与原始哈希值进行比较,可以检测出数据是否在存储过程中被篡改。例如,气象数据中心可以每天对存储的气象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查,一旦发现哈希值不匹配,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如恢复数据备份或调查数据篡改的原因。

(二)安全的网络协议和监控

1. 安全网络协议的作用

采用安全的网络协议,如HTTPS(超文本传输安全协议),可以确保气象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保密性。HTTPS在HTTP协议的基础上增加了SSL/TLS加密层。在气象数据通过Web服务进行传输时,例如气象数据的在线查询和共享服务,使用HTTPS协议可以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中间人篡改。SSL/TLS协议通过加密和数字证书验证等机制,确保通信双方的身份真实性和数据的完整性。

2. 网络监控的重要性

建立网络监控系统对于防止气象数据篡改具有重要意义。网络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气象数据的传输和存储情况。例如,通过网络流量分析,可以检测到异常的数据传输模式,如数据流量突然增大或减小,或者数据传输的方向异常。在数据存储方面,监控系统可以监测数据库的访问记录,包括访问时间、访问用户、访问操作等信息。一旦发现异常的数据库访问行为,如大量的数据修改操作来自于未授权的用户,就可以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措施,如阻断可疑的网络连接、暂停数据访问权限等。

五、结论

气象数据在众多领域的重要价值使其成为宝贵的资源,而网络在气象数据的收集、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也使气象数据面临着数据窃取和篡改的严重威胁。网络安全措施在保护气象数据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验证以及安全的网络协议和监控等网络安全手段相互配合,共同构建起气象数据保护的坚实防线。只有不断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完善气象数据保护的网络安全体系,才能确保气象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从而为气象预报、气候研究、农业、航空等众多依赖气象数据的领域提供可靠的支持。

在未来,随着气象数据的不断增长和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气象数据保护面临的网络安全挑战也将不断变化。例如,随着物联网技术在气象观测中的广泛应用,更多的气象传感器将接入网络,这将增加网络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因此,需要持续关注网络安全领域的新趋势、新技术,不断优化气象数据保护的网络安全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震.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管理中的一点技巧[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6):233-234.

[2]冷瑞清.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维护维修案例分析[J].空中交通.2014,(10):61-64.

[3]刘志鹏,孙奇,刘健.信息网络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244-246.

[4]江滨.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在气象通信中的应用分析[J].软件.2014,35(1).96-97.

[5]刘西青.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J].软件.2013,34(12): 239.

[6]荀迈华.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防范策略[J].软件.2013,34(1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