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它不仅包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能力,并且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语文课堂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仅仅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可以促进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和评价所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和观点,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还可以加强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要培养他们对人类文化的尊重和关注。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人类情感和社会现实的多样性,增强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此时,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对道德素养进行感知,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品质。
二、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初中语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造开放性教学氛围
教学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而教学氛围在语文课堂中也非常重要,教学环境舒适,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参与性。因此,语文教师要及时改变老旧的教学理念,积极学习并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要使学生具有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新知识。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而非课堂的主体,应指导学生积极学习,增强学生参与语文课程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放性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联系实际生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
通过语文学习不难发现,文章中的内容同样是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握住文章材料的生活性,深度挖掘其中的生活内涵。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语文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内容的亲切,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通过生活化的学习环节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建构能力[2]。
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描写了层层拥簇,热烈盛开的紫藤萝景象。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这篇文章结合课本写作板块“生活中的情景交融”展开作文教学:让学生们写一篇描写“生活中的景色”的文章。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景物或者自然风景的图像和视频,以此创造生活情境。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图像和视频的分析,完成主题写作。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一些著名的名句和格言警句,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综合产物,所以教师们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们学会对文章中的名言警句甚至是好词好句进行摘抄记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并且学生在摘抄记录名言警句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进行了自我的德育熏陶,优化学生的文化认知,培养其核心素养[3]。
比如,在学习《邓稼先》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摘取名人名言,并记下一些能打动学生的词语和句子。由于学生的观点各有不同,所以提取的时候,也可以提取出不同的句子。但同样地,学生们也深受其影响,通过这些词句的摘录,激励他们不断进步,使自己成为理想的形象。
(四)利用探究式问题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问题的设置和运用直接影响着教师探究式教学的取向、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课堂教学的成效,所以在运用问题提问模式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该进行层层深入的提问。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究问题原理的拓展迁移情况,帮助学生进行划归和整合,扩大思考的层次,提升思维能力[4]。
例如,在《伤仲永》课文学习中,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笔下的情形以及领会其中的道理,教师可以提问:“《伤仲永》中是怎样描写仲永的天赋的?仲永为什么会‘泯然众人矣’”?这篇文章体现了怎样的道理?”等等。然后让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阅读,找到答案。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过程,学生将会对问题有更多的看法,对《伤仲永》的理解也会更加准确和深入。通过探究式的问题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五)借用课外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初中整个阶段的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很多,所以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要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进行丰富的审美教育,是很困难的,容易给教师们带来巨大的教学压力。因此,在初中语文课上,在能够保证课堂教学顺利、正常开展的同时,教师可以巧借课外的学习资源,联动课堂和课外,让学生们到户外去感受自然,去发掘生活中的美丽。
例如,针对语文课文中的相关的描述自然美景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通过春游、秋游等的观光实践,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从中体会到语文文章中蕴含的丰富的语文审美要素,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取课外资源中的审美元素,如一些图书、电影、电视剧以及纪录片。近几年,优秀的语文纪录作品不断涌现,展现了丰富的富含东方文化底蕴的审美元素,图书如《人间词话》,纪录片如《中国唱诗班》《孔子》《中国》等。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观后感写作,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5]。
结语:
总之,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思想和技能的培养。教师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践行核心素养,就必须把握学生目前的学习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融入核心素养教学资源,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唯有如此,才能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魏娜. 论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1(1):2.
[2] 孙刚.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特色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J]. 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 2021(1):0178-0178.
[3] 宋慧贤.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探究[J].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1(10):2.
[4] 王立玉. 注重文学素养,提高内在价值——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J]. 世纪之星—初中版, 2021(21):2.
[5] 裴晶晶.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以统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J].汉字文化, 202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