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开展大课间,不断储蓄师生健康体能
培养儿童强健体魄是一个铢积寸累的过程。抓实抓好大课间是学生体质健康的有力保障,学校可以坚持每天阳光体育1小时。为了让学生保持对大课间活动的兴趣,体育组每年创编一套课间操,每天上午、下午领操员换着花样带着全校师生激情运动,运动场是学校为师生打造的最大健身房,强劲的运动旋律每天两次在学校上空奏响,人人每天两次微微出汗。为保障大课间活动质量,学校大队部可以每天安排大队委到班监督检查,举“笑脸”“哭脸”牌进行评价,纳入每周文明班级和每月星光班级评价。落地落实的阳光大课间,不仅很好地保障了每天师生的体能训练,还在运动中有效释放负面情绪,让师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工作学习中。
二、发挥以体育人功能,提升整体育人品质
(一)教研科研强能力,助推教学质量上台阶
体育老师是学校体育的中坚力量,为了让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更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热爱体育、享受体育,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需要努力搭建平台,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一是学校可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让全体教师保持“电量充足”。二是每学期坚持开展好体育教研活动。三是兼职教师普及化。坚持“以专带兼”的全员培训制度,由体育骨干教师定期组织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兼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二)深化体育节改革,凸显以体育人新成效
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体育竞赛,促使儿童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养成坚韧不拔、勤奋刻苦、敢于拼搏、积极乐观的品格。学校可以每年开展历时两个月的体育节,体育组会提前做好精细的统筹设计,开展全校性的啦啦操比赛、班级足球比赛、班级篮球比赛及田径比赛、趣味运动比赛等,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比赛项目,人人都站在运动比赛的C位,实现全员体育之目标。在比赛中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接受失败的磨炼;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在竞赛中培养学生为人友善、尽职尽责、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三、激活体教融合密码,探寻学校特色发展路径
健康是教育的首要目标。如果重智轻体或将体育与其他学科割裂,是错误的。苏霍姆林斯基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而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关爱每个儿童健康协调发展是教育人应有的良知和责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体育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体育将成就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唯有通过体教融合的模式来优化体育教学机制,为学生的体质和素养发展形成有效的推力,才能让教育的成果更加丰实,让体育的作用更加彰显,才能赋予学校特色发展以凝聚力、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一)打破体育教学壁垒,构建学科融合新样态
体育不仅蕴含德育、美育的内容,体育运动更能通过身体内部的感受器,通过接受外部的生物电对大脑进行反复的强烈刺激,使大脑皮层更加活跃,从而使人的智力得以发展。强化学校体育,可以有效促进儿童身心和智力的健康发展。学校可以开发的系列项目式学习课程,融合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内容,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二年级素质测评,以“探秘”为主题,将智育、体育、美育学科融合,设计成闯关游戏,孩子们在玩中完成学业考核。体育节期间,在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的协助下,开展了新闻采编、海报宣传、摄影绘画、啦啦操比赛等,为体育节增添了许多色彩,烘托了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真实情景下流淌出的作品充满奇思妙想,创意十足。
(二)勤耕细作育新苗,刷新竞技比赛新成绩
体教融合是在体育中融入竞技人才的培养策略,将竞技体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全面提升青少年的体质和素养。学校可以采取与校外俱乐部联合培养的模式,实现真正的融合教学,为培养高素质竞技后备人才铺路。学校可以组建田径、武术、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运动梯队,各个梯队人数充足,教练配备完整,坚持早上7:30准时投入训练,每天参与运动梯队训练的学生保持在200人以上,各项目保障不掉队、不断层。
(三)家校社同频共振,构建和谐共生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最根本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有利条件。”多年来,学校可以坚持小手拉大手,努力把体育运动延伸到学生家庭、到社区。让大人和孩子一起动起来。特别是“双减”以后,学生在家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学校可以布置的体育家庭作业更能达到有效落实。学校可以精心设计了“寒(暑)假运动打卡表”,开学家长签字后交回学校,锻炼情况纳入学生个体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学校和社区常态化联合组织开展趣味健康运动。这些活动不仅储蓄了家人健康,增进了亲子情感,还在社区营造了和谐共生的全员体育氛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在新课标的发展模式推动作用下,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逐渐丰富化。构建科学性的校本课程方案是促进全面提升体育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综合体育学习效果的关键基础。完善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推动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司云.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强化体育课程改革——锡山高级中学开设体育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与环境课程[J].中国学校体育,2022(2):1.
[2]黄伟清,杨继滔,唐震.体育教育改革呼唤校本课程开发[J].丽水学院学报,2021,25(005):123-125.
[3]蒲小玲,粟金涛.论新课程标准下我国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