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儿脑性瘫痪多在新生儿中发生,对新生儿智力发育产生较大的影响。新生儿在脑部发育中,随着新生儿逐渐长大,脑部也在逐渐发育,一旦有脑损伤情况出现时,会对患儿的智力产生较大影响[1]。导致此病症的原因是,父母亲吸烟和酗酒以及其他情况[2]。本研究通过对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康复中使用家庭康复护理进行护理干预,探究其护理效果。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甄选2020年1月~2021年3月在本院门诊接受治疗的小儿脑性瘫痪的患儿60例,根据门诊就诊的单双号,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为30例。实验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为(3.5±0.8)岁。常规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为(4.5±0.8)岁。两组一般资料互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基础康复护理方法,护理人员依据患儿基本情况,对患儿肢体进行训练,对患儿的组织神经情况进行训练,锻炼患儿的视力和听力,根据患儿情况进行脑电放射,以及语言训练。
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家庭康复训练护理方法干预,具体步骤如下:①应为采用家庭康复的护理模式,由家属实行。②由于患儿病情影响,护理人员应提升家属为患儿选择宽大的衣服,最好有拉链或按扣,衣服上有不同图案,教会患儿辨认前后左右及衣服各部位名称、用途,拿大玩具娃教会患儿为其穿脱衣服,然后再为自己穿脱衣服。穿衣时,患儿宜取坐位,以患侧肢体先穿后脱,健侧肢体先脱后穿。④在脑瘫患儿中,有许多摄食障碍,出现咀嚼困难,吸吮和吞咽困难。进食体位的选择和摆放,一定要抑制异常姿势,避免不必要的不自主运动和动作的出现。⑤应告知家属患儿大小便训练不能过早,以2岁后训练为宜。训练时掌握排便体位和合适的便桶。排便体位:臀部坐住便器,膝部弯曲并分开,两足平踏地面。合适的便桶:最好为前面有握把的便器,以患儿坐着能双脚踏地为宜。⑥应对小儿采用心理护理,重视儿童心理特点,患儿由于年龄较小,不会由心理情绪问题而自行寻求心理帮助,患儿情绪深受家属情绪影响。处于继续发展和转变心理阶段,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利用非言语和间接的方式进行交流。
⑦指导患儿做下肢性训练的运动,协助其自己扶坐。协助其双腿自然分开,前驱脊柱。并给与支撑,指导其站立。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ADL评分进行统计和记录,依据生活自理能力评价量表进行,分值在100分以下,轻度为60分以上,中度受损40-60之间,重度为40以下。对两组患儿GMFM评分进行记录和统计。分别从患儿行走以及站位,等方面对患儿情况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SPSS 25.0为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说明数据比较存在差异性。
2结果
2.1两组患儿ADL评分在干预前后的比较
在ADL评分方面,实验组高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ADL评分对比()
2.2两组患儿GMFM评分对比
在GMFM评分方面,实验组高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GMFM评分对比()
3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在临床中又称作大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后到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的阶段,主要发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导致以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症状。是小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性障碍的综合性病症,发生病变的部位主要在患儿的脑部、以及四肢处,伴随一定的智力方面的缺陷,发生行为性异常情况,以及精神方面的账期,对听觉以及语言方面产生影响[3]。小儿脑性瘫痪的护理方式主要在家庭康复方面对患儿进行护理,给与患儿良好的训练环境,促进患儿全身性康复和发育,进而提升患儿康复疗效[4]。并且在预防骨戒挛缩等继发性障碍方面,防止发生二次损伤,以及对并发症的发生进行管理,最大程度的降低障碍的发生,进而提升患儿的生活自理的能力。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实验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患儿由于疾病的影响,在运动功能康复方面,实验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应用家庭康复护理,提升患儿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梁蒙蒙,马彩云,陈云静.家庭康复护理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7):83-84,105.
[2]吴英英,尚清,张庆梅.循证护理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9,11(6):96-99.
[3]陶康.核心稳定性训练配合综合康复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20,562(11):164-165.
[4]张玉真.小儿脑瘫护理中康复训练和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