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王瑞军

河南省郑州市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05

摘要: 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而且对学生今后生活中体育习惯的养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理论上讲,高校体育俱乐部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与任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体育;俱乐部;研究
DOI:10.12721/ccn.2023.15877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俱乐部来源于英文词“club”。起初的解释是有同样兴趣的人在限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文化交流的团体,已有200年的历史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社会、政治、文化及体育活动的集体和场所。《英汉词典》对俱乐部的特征进行了界定,指出其具有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其内部人与人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团体并有着相对的共同利益等。“体育俱乐部”在其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是指以某种体育项目为基础,以增强体质为目的进行的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与聚集,是该体育项目持续发展的组织。“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以学生为主体,在一定的制度规范下而进行多样性的体育活动,这种体育活动的内容具有规范性、易操作性、受欢迎性等。在实施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制度和实施方案,不断地进行规划和协调,促进其不断健康发展。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原则

(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本

高校体育俱乐部培养学生的目的是既要有较专业的体育技能,还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在日常的训练中,学生的基本反馈是最重要的,这是训练的切入点与基本点。教师要以学生的心理诉求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发的参加到俱乐部的训练中。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主要抓手,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的变化,以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为导向,根据不同的个体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设定不同的运动量和目标,使学生避免运动损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安全为第一要务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要以学生的安全为第一要务。会对训练器材和运动项目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和项目筛选,会进行多次的排查工作,训练中会进行必须的保护措施,避免因为器械的损坏等不可控因素的出现而导致的事故出现。“安全第一”的原则时刻贯穿整个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过程。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特征

(一)管理的业余性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业余性。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主要对象是本校的学生,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俱乐部,较于竞技俱乐部而言,其管理模式更具有弹性。这群学生大都是有共同爱好而相聚在一起,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强身健体或者出于自己的爱好,体育热情是他们的动力来源。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像竞技体育俱乐部那样完整的管理模式和组织。

(二)管理的差异性

高校体育俱乐部在项目的选择、活动内容和教授方案等方面的多样性体现了其差异化。高校学生的运动水平和兴趣呈现出分层性,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设立多种项目供学生选择,如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等体育项目,除了日常的训练内容外,也可以对其开展健康公益讲座、健身指导、裁判等培训。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管理的民主性

高校体育俱乐部对本校的所有学生都开放,不受年级、专业、性别等方面的影响,只要遵守相关俱乐部的规章制度,体现了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的人性化。俱乐部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互帮互助,学生不需要有太大的压力,其选择性更为宽泛。

三、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管理模式

结合调研及具体院校管理模式实证研究,优化目前高校俱乐部管理模式采取“三级”管理即第一级团委统一优化俱乐部(体育类社团)管理办法,第二级体育管理部门(体育学院、体育教学部、体育主管机构等)具体管控部门分工实施俱乐部(体育类社团)管理,第三级指定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负责俱乐部常规管理工作。具体模式分析如下:

(一)优化俱乐部(体育类社团)管理办法

俱乐部活动是学校学生活动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学生体育锻炼及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有力保证,作为学校直接管控部门团委,其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保障和运行社团组织,积极响应学校相关活动安排,促进学生体育文化方面得到保障,同时如何保障制定良好的管理办法,是管理好、运用好、实现好俱乐部存在的价值,努力优化最大价值,带动更多收益,需要学校主管部门积极思考,下属分工单位认真组织、调研、制定出切实可行符合本校运营模式的管理办法,并经过实操研究,达到预期效果。

(二)实施俱乐部(体育类社团)管理

体育管理部门(体育学院、体育教学部、体育主管机构等)具体管控部门分工实施俱乐部(体育类社团)管理,作为具体实施单位,切实做好工作部署,有上级文件指导,作为实施单位,如何结合实际基层学生情况,做好工作安排至关重要,也是其能否运行下去的前提,如果政策再好,实施不下去,那将是有规可依,无地行使,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三)常规俱乐部(体育类社团)管理工作

作为具体实操指导部分,管理的意义更加深远,具体人员分工明确,负责指导具体俱乐部的人员制定有助于常规化管理,具体俱乐部管理办法制定更加科学化的指导俱乐部规范化,招收成员标准有助于俱乐部整体质量提高,俱乐部内部职务划分,权责是否明确,分工是否合理,制定俱乐部周期任务,实施办法等等,这些问题的处理是为其实施提供前提支撑,活动方案审核工作是俱乐部启动的前提,人员的调动、比赛的组织、成果的展示、后期总结等等,是俱乐部价值的彰显。

(四)具体案例分析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三级”模式运行情况,以河南郑州黄河科技学院(体育类社团)为例,作为个案研究具体内容如下:学校成立体育类俱乐部20个,内容涵盖全部公共体育课内容,针对专业体育课内容也有覆盖,学校按照学生活动开展要求,校级团委为达到丰富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制定学校相关俱乐部(社团)成立标准,并做好统计工作,面向全校招贤纳士,组建成立后设立内部机构,管理俱乐部常规运行,并结合专业性质,将任务分配下来,委托体育学院作为俱乐部指导工作,专业指导日常俱乐部活动及赛事开展,专职教师结合自身专业情况合理开展指导工作,教师负责制,有效地提高了俱乐部活跃程度及活动举办次数与质量,对于俱乐部成员组成也起到筛选作用,经费分学校拨取和部门专项经费支持,外加企事业经费支柱,最大限度帮扶学生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体育学院按照指派专业教师负责俱乐部整体日常管理工作,各俱乐部分配指导教师常规指导活动,按照提交活动策划—审核—举办—材料整理提交—经费审核及报销—年终俱乐部考核等,全面系统的管理俱乐部的运行工作,实现分工明确,节约资源,整合布局,打破局限的目标,为校园体育活动起到助推作用。结合实际俱乐部运行,更佳优化校园活动开展的数量与质量,极大动员指导教师对活动专业指导,加大投入力度并建立良好的考核标准,经费使用更加合理,高效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实现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丰富锻炼内容,同样使俱乐部在校园的宣传力度得到极大提升,让更多的学生认知运动的重要意义及参与后获得幸福感,为培养运动技能,养成运动兴趣,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做好支撑,打破传统活动的局限,发挥学生创新思维,逐步提高体育锻炼认识程度。

四、结语

高水平队伍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具有积极的作用,它不仅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内容,而且为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成为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介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协同配合。

参考文献:

[1]尹念龙.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20(4):14-15.

[2]李爱国,宁丽娟.制约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源发性问题[J].体育世界(学术),2021(6):12-13.

[3]张一民.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解读[J].体育教学,2021(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