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极心理取向团体辅导课程概述
积极心理取向强调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和潜力,旨在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其理论基础丰富多元,为团体辅导课程提供了坚实支撑。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具有自我实现、积极情感体验、乐观思维等内在的积极倾向。塞利格曼的“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指出,积极情绪不仅能够当下带来愉悦感受,还能拓展个体的思维和行动范畴,长期积累有助于构建个人的资源和心理韧性。此外,弗雷德里克森的“积极情绪的扩建理论”强调积极情绪能拓展个体的注意范围和思维行动倾向,促进个体更灵活、更具创造性地应对生活挑战。
团体辅导课程是一种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来实现个人成长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其形式多样,包括结构化的主题讨论、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特点显著,一是互动性强,成员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和观点,在互动中获得启发和支持。二是具有普遍性,能够同时服务多个成员,解决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或促进共同的心理成长。三是具有高效性,通过集中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实现相对快速的心理干预和教育效果。
在高职院校中,积极心理取向团体辅导课程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但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一些院校已经将其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定期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涵盖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与学生实际需求紧密相关的主题。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院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课程的开展缺乏专业指导,导致效果不佳。课程的推广范围也有限,尚未覆盖到全体学生,部分学生对这类课程的了解和参与度不高。
2.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积极心理取向团体辅导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增强积极情绪体验方面,这种课程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充满支持和鼓励的环境。在课程中,学生们通过各种活动和交流,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受到快乐、满足和爱等积极情感。例如,共同完成一项团队任务后的成就感,分享彼此成功经历时的喜悦,都能让学生的内心充满正能量。而且,课程强调关注积极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使他们能更频繁地体验到积极情绪,从而提升整体的情绪状态。
培养心理韧性与适应能力方面,课程设置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情境。学生在面对这些挑战时,需要不断尝试、调整策略、克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培养出坚韧不拔的品质。同时,课程中的多样化场景模拟,让学生提前接触到各种可能的困难和变化,从而提高他们应对未来生活中不确定性的能力。当学生能够在课程中一次次战胜困难,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也会随之增强,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起伏。
提升自我认知与自尊水平方面,团体辅导课程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和被他人评价的平台。学生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能够从不同的视角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形成更全面、客观的自我认知。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积极反馈和肯定,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而且,在共同成长的氛围中,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进一步确认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从而更加认可自己,建立起稳定且健康的自尊体系。
3.在人际关系构建方面的价值
积极心理取向团体辅导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生的人际关系构建方面具有显著的价值。改善人际交往技巧方面,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在团体互动中,学生能够学习如何主动地与他人打招呼、开启对话,并保持良好的沟通节奏。他们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感受,理解不同的立场,并用恰当的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回应。
促进团队合作与协作能力方面,课程常常设计需要团队共同完成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白团队目标的重要性,并且学会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长进行分工。他们在合作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当面对意见分歧时,学会通过协商和妥协达成共识。在一次次的团队合作经历中,学生不仅提升了协作的效率和质量,还培养了团队精神和责任感,懂得为了团队的整体利益而付出努力。
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氛围方面,积极心理取向团体辅导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积极、健康的互动中来。当学生在课程中体验到友善、互助和尊重的关系模式,并将其带回日常的校园生活中,这种积极的影响会逐渐扩散。参与过课程的学生更有可能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对待他人,减少冲突和矛盾的发生。而且,课程所倡导的积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能够感染身边的同学,形成一种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人参与到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行动中来,从而整体上提升校园的人际关系质量。
4.对职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积极心理取向团体辅导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诸多积极影响。明确职业目标与规划方面,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的机会。通过各种活动和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同时,课程会引入不同职业的信息和案例,帮助学生拓宽职业视野,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将个人特质与职业需求相结合,从而更清晰地明确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职业规划。这种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减少了迷茫和盲目。
培养职业所需的积极心理品质方面,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乐观、坚韧和责任心等品质。在面对职业中的挑战和困难时,乐观的心态能让学生看到问题的积极面,保持积极的应对态度。坚韧的品质使学生在遭遇挫折时不轻易放弃,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而责任心则促使学生在工作中认真负责,注重工作质量和成果。此外,课程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职业发展中能够不断适应变化,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增强职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方面,课程中的模拟工作场景和团队项目让学生提前体验职场环境,了解职场规则和文化。这有助于学生在未来进入职场时更快地适应工作节奏和工作要求。同时,通过课程培养的良好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5.结语
积极心理取向团体辅导课程在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以及职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为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开创更加美好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张烨君.“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模式的构建[J].教师,2023,(03):9-11.
2.喻玉兰.“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有效性探研[J].成才之路,2023,(20):5-8.
3.李萍.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23,12(03):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