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探析

毛黎顺

江苏冉鑫华拓医药有限公司

摘要: 本文系统地探讨了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领域的应用,详细描述了其在不同药物制剂类型(如纳米乳液、纳米凝胶和纳米结晶药物)中的运用,并突出了其在提高难溶性药物吸收、实现靶向释药、作为生物大分子特殊载体和提升药物稳定性方面的优势。文中还讨论了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几种主要运用方案,包括机械粉碎、物理分散、沉淀、化学合成和优化抗生素性能,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
关键词: 纳米技术;药物制剂;应用
DOI:10.12721/ccn.2023.15721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运用类型

1.1 纳米乳液

纳米乳液是一种由微小的液滴组成的分散系统,这些液滴的直径通常在纳米级别上。这种特殊的制剂形式具有许多优点,包括能够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和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纳米乳液通过减小药物分子的粒径,从而增大了药物分子与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药物更容易被身体吸收。此外,纳米乳液还能够提供一种有效的载体,将药物准确送达病变部位,从而提高药物疗效并减少副作用。在制备纳米乳液时,通常需要使用一种或多种乳化剂来稳定乳液,确保其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

1.2 纳米凝胶

纳米凝胶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纳米级别的水凝胶,其内部充满了水分。纳米凝胶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高水含量、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节的机械强度,使其在药物传递领域显示出极大的应用潜力。纳米凝胶能够包裹药物分子,保护其免受外界环境的破坏,并在适当的条件下释放药物,实现对药物释放速度的精准调控。此外,纳米凝胶还可以通过改变其化学结构或引入特定的功能基团,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靶向传递,从而提高药物疗效并减少副作用。纳米凝胶在制备过程中需要使用交联剂来形成网络结构,而交联剂的类型和浓度将直接影响到纳米凝胶的物理化学性质。

1.3 纳米结晶药物

纳米结晶技术是一种通过物理方法减小药物粒径至纳米级别的技术,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纳米结晶药物具有比传统药物更高的溶解度和更快的溶解速度,因此能够显著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程度。纳米结晶药物通常通过湿法磨或干法磨等物理方法制备,并需要添加适量的稳定剂来防止粒子团聚,确保制剂的稳定性。纳米结晶技术不仅适用于新药的开发,也可用于已上市药物的改良,通过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延长其在市场上的生命周期。纳米结晶药物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等多个领域。

2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领域的应用优势

2.1 让难溶性药物口服能够更好地吸收

纳米技术通过将难溶性药物的粒径减小到纳米尺寸,显著增加了药物与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药物在消化道中的溶解度,增强了其口服吸收能力。这种技术对于那些具有良好药效但由于溶解度差而难以发挥作用的药物尤其重要。通过纳米技术,这些药物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其药理活性,提高疗效,缩短治疗周期。纳米制剂还能够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延长药效时间,减少给药频次,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而且,通过优化纳米载体的性质,可以进一步改善药物的吸收分布,减少其在非靶器官中的积累,降低副作用的风险。

2.2 靶向和定位释药

纳米技术能够实现对药物释放的精准控制,将药物递送至病变部位,以实现靶向治疗。通过修改纳米载体的表面性质,引入特定的靶向分子,纳米药物制剂能够识别并与病变组织或细胞上的特定受体结合,实现药物的定位释放。这不仅提高了药物的疗效,减少了所需剂量,也显著降低了对正常组织的毒性和副作用。特别是在抗肿瘤药物的应用中,纳米技术的这一优势尤为突出,有助于提高化疗的靶向性和选择性,减轻患者的痛苦。

2.3 生物大分子的特殊载体

纳米技术为生物大分子药物的运输和释放提供了新的可能。由于分子量大、结构复杂,许多生物大分子药物不能通过口服给药,且稳定性差。纳米载体能够有效包裹这些大分子药物,保护它们免受消化酶的降解,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同时,纳米载体还能够实现对生物大分子药物释放速度的精准调控,确保药物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发挥作用。

2.4 改善稳定性

纳米技术能够显著改善药物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对于那些容易被光、氧或水解降解的药物,通过纳米封装可以有效防止其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提高其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延长其保质期。此外,纳米载体还能够提供一种均匀且稳定的药物释放环境,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持续和稳定释放,避免血药浓度的剧烈波动,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通过对纳米载体的表面进行修饰,还能够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进一步提升其稳定性和疗效。

3 药物制剂领域内纳米技术的运用方案

3.1 机械粉碎方案

机械粉碎是一种将药物粒子减小到纳米尺寸的传统方法,主要依靠物理力如研磨或高剪切来实现。这种方法简单直接,成本较低,适用于各种药物制剂。在机械粉碎过程中,药物粒子会受到强烈的摩擦和冲击力,从而实现粒径的减小。为了提高粉碎效率,通常会在药物和研磨介质之间添加适量的液体,形成悬浮液,减少粉碎时的热量生成,防止药物因高温而降解。然而,机械粉碎也有其局限性,如粒径分布较宽,难以实现精确控制;长时间的研磨可能导致药物结构的破坏;部分药物因为其本身的硬度而难以通过机械粉碎达到纳米级别。

3.2 物理分散方案

物理分散方法主要包括超声分散和高压均质等技术,是通过物理力将药物粒子分散到纳米尺寸。超声分散依赖于超声波产生的空化效应,通过形成的高温高压和强烈的剪切力来实现药物粒子的纳米化。高压均质则是利用高压泵将药物悬浮液通过窄缝或小孔,利用高速流动产生的剪切力和湍流来减小药物粒子的尺寸。物理分散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药物的纳米化,且操作简便,易于控制。但是,这种方法对设备的要求较高,且可能会因为高温高压导致药物的降解或变性。

3.3 沉淀方案

沉淀法是一种常用的纳米药物制备方法,通过改变溶剂环境来实现药物的纳米化。通常,药物首先被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将这个有机溶液加入水或其他非溶剂中,迫使药物沉淀形成纳米粒子。为了防止粒子在沉淀过程中聚集,通常需要添加表面活性剂或稳定剂。沉淀法操作简单,能够在常温常压下进行,适用于热敏性药物的纳米化。但是,这种方法对溶剂的选择要求较高,且需要在制备过程中去除残留的有机溶剂,可能会增加制备过程的复杂性和成本。沉淀法制备的纳米粒子粒径分布较窄,易于实现粒径的精确控制。

3.4 化学合成方案

化学合成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直接制备纳米级药物颗粒的一种策略。这种方法可以精确控制药物颗粒的大小、形状和表面特性,从而优化其在体内的分布和释放行为。常见的化学合成方法包括溶剂挥发、微乳化和聚合等。在溶剂挥发法中,药物和聚合物共同溶解在有机溶剂中,随着溶剂的挥发,药物颗粒逐渐沉淀形成。微乳化技术则是通过创建一个稳定的油包水或水包油的微小液滴系统,将药物均匀分散于其中,最终形成纳米颗粒。聚合法则是通过引发剂引发单体在水相中的聚合反应,直接合成药物载体。化学合成方法能够提供高度可控的粒径和形态,且产品纯度高,但是反应条件需精细调控,且可能涉及有毒或有害的溶剂,需要严格的安全防护和废物处理措施。

3.5 优化抗生素性能

纳米技术在优化抗生素性能方面展示了巨大的潜力。通过将抗生素包裹在纳米载体中,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延长体内循环时间,增强其对病原体的渗透和吸收。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用来改善抗生素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特别是对于那些水溶性差的抗生素。纳米载体如纳米粒子、纳米胶束和纳米脂质体等,能够有效保护抗生素免受体内外环境的破坏,提高其治疗效果。通过精确控制纳米载体的大小和表面特性,还可以实现抗生素的靶向输送,提高其在感染部位的浓度,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性。纳米技术还可用于克服细菌耐药性,通过纳米材料直接破坏细菌细胞壁或抑制其生长,或者通过共输送抗生素和耐药性逆转剂来提高治疗效果。这些策略在提高抗生素疗效、减少副作用和对抗细菌耐药性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4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全球首个纳米抗体药物CablivR已成功上市,展现出显著的发展趋势。未来,我们预见这一领域将朝着更高效、更精确、更安全的方向发展。首先,制备技术将更加先进,能够实现纳米药物更精确的尺寸和形态控制,从而优化其在体内的分布和释放行为。其次,纳米药物的靶向输送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对于肿瘤和其他难以治疗的疾病,通过精确控制纳米载体的表面特性,实现更高效的药物递送和更低的副作用。此外,纳米技术在提高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方面的应用将更加广泛,特别是对于那些难溶性药物,通过纳米化改善其性能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最后,纳米技术在克服药物耐药性方面的应用也将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开发新型纳米材料和策略,提高抗生素等药物的疗效,对抗细菌和病毒的耐药性。 

5 结语

经过深入分析,笔者认为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领域的应用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其在提升药物性能、实现精确医疗和对抗药物耐药性方面的潜力巨大。为充分发挥纳米技术的优势,未来研究应更加注重制备技术的创新、药物输送系统的优化和生物安全性评价的完善。笔者期待纳米技术能为药物制剂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最终惠及广大患者,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成本。 

参考文献

[1] 宋林,王琳.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J].当代化工研究,2020(23):43-44.

[2] 陈元,林江.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20):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