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变化,饮食结构有所改变,加之生活压力的提升,提高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其中,慢性胃炎的产生概率相对较高,病因机制相对复杂,可能与胃酸分泌状况有关,也可能与免疫功能问题有关。若患者患有该疾病,可能出现恶心、厌食等症状,且该疾病呈现反复发作特征,所涉及的病程时间相对较长,加大治疗难度,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慢性胃炎治疗环节,需注重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保障医嘱的落实,加大病情控制力度。本研究对全方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加以探寻,促进慢性胃炎患者护理方案的完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研究对象时,从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入手,选取治疗时间介于2022年6月-2023年6月的患者,并借助随机数字表法将选出的60例患者进行划分,结合患者护理模式,建立常规护理组与全方位护理组。全方位护理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46.25±3.26岁。常规护理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为46.31±3.21岁。对比分析两组资料,P>0.05。
纳入标准:选取年龄高于18岁且确诊为慢性胃炎的患者。
排除标准:排除存在胃部手术史或是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护理方法
行基础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情状况进行观察,结合医嘱,监督患者服用药物。
1.2.2全方位护理组护理方法
行全方位护理模式。首先,慢性胃炎治疗环节,需长期服用药物,护理人员应向患者阐释药物应用效果与服用方式等,告知患者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并指导患者按时按剂量服用药物,提高患者用药管理水平[2]。其次,若患者上腹部疼痛,可引导患者采用按摩等方式,降低自身疼痛感,也可采用注意力转移法,如看视频等,减轻疼痛症状。最后,应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确认患者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如恐惧等,及时完善心理疏导方案,调节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1.3指标观察
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时,采用诺丁汉健康量表。
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时,应用SAS与SDS量表。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利用SPSS22.0开展数据处理,若数据为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若数据为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若P<0.05,说明数据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生活质量
由表1可知,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相近,P>0.05;护理后,全方位护理组各项指标提升幅度较大,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变化状况(x̄±s,分)
2.2 心理状态
由表2可知,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程度相当,P>0.05;护理后,全方位护理组情绪改善明显,P<0.05。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变化状况(x̄±s,分)
3讨论
若慢性胃炎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胃穿孔等症状,甚至可能引发早期胃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相关研究表明,慢性胃炎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将目光集中于药物治疗方面,对护理干预的重视程度不高,治疗效果与理想目标存在一定差距[3]。故而,应注重护理干预工作的开展,提升患者治疗水平。通过本研究发现,全方位护理组护理措施的落实,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焦虑抑郁程度的下降,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常规护理模式的应用,护理服务措施相对粗放,护理主动性不足,难以充分满足患者需求,使得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促进患者病程时间的增加。而全方位护理措施的落实,会将患者作为护理中心,对患者心理生理等需求进行分析,尊重患者,以热情积极的态度为患者提供服务,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让患者主动参与到治疗中,加快患者恢复速率[4]。与此同时,护理人员会对患者用药状况进行监督,向患者阐释药物应用价值与服用方法等,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另外,护理人员会注重疼痛护理的开展,关注患者疼痛状况,采用按摩与注意力转移法等,提升患者疼痛耐受性,减轻患者疼痛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5]。而心理护理的开展,会关注患者心理状态,调整心理疏导方案,增强患者治疗信心,缓解患者负性情绪。
综上,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护理时,应考量患者需求,结合护理要求,优化护理措施,建立全方位护理体系,提升护理水平,维护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心态平稳性。
参考文献:
[1]阳周,肖鹏翔,张佳蓉,洪彩燕,李小玲.全方位护理干预在中老年慢性胃炎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32):63-65+68.
[2]金静,赵玉环,冯真真.系统护理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3,38(08):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