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文科会计人才“四跨四融”培养模式探讨

谢婷

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南昌,330001

摘要: 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也使会计行业面临改革巨变。市场更加需要能够适应智能财务时代的管理型会计人才(宫义飞,2020),对会计人才核心素质及其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袁奋强,2019)。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为主要内容的本科教育“四新”建设,新文科注重对社会科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的培养(王占全,2019),对传统文科教育下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实验实践环节等提出了新挑战(刘虎,2020)。新文科与传统文科相比,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协同发展(苏卉,2020)。基于新时代新文科建设背景,对“四跨四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探讨,对高等教育发展及“四新”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新文科;会计人才;跨界培养
DOI:10.12721/ccn.2022.15709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短板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信息技术融入度低

随着“大数据”时代、“云”时代、“5G”时代、“智能”时代的到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进行,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技术与模式正深刻改变人们的思维、生产、学习方式。技术的进步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从繁琐、单一的基础会计核算工作中脱离,企业需要会计人才投入更高级的财务信息分析。一方面有些教师会拒绝采用新技术,无法满足学生的大数据处理、系统思考、调查研究、沟通协调等能力快速升级;另一方面学生在面对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获取与处理方式等技术经济范式的突破性发展缺乏了解和运用程度低 ,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会计人才与市场需求接轨。

(二)忽视对会计人才进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传统会计人才的培养大部分局限于在校内进行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会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还不能完全适应。忽视会计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参与性不强。一是企业方在人才培养合作中的投资较大,而获得的回报难以得到保证,企业承担培养的人才无法留在的企业的风险;二是企业与学校的价值取向矛盾。高校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为目标,而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他们更注重效率和生产价值并存,双方的矛盾使得学生在企业中能学习到的经验和专业技能有限。

(三)在会计人才管理能力培养方面亟待提高

会计人才培养的考核内容不仅需要囊括理论知识考查、实践操作考核,还需要个体充分发挥多元潜能,在个性发展中实现目标。传统会计人才培育存在单一化、狭窄化的倾向,培养重点仍为核算,近些年才慢慢向管理会计过渡,然而要实现培养业财融合管理型会计目标还需要会计培养模式更进一步改革和转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发展关系着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网络、电子元件、信息通讯等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及综合运用,将通过新时代企业催生对财务人员的多种需求。

二、新文科会计人才“四跨四融”培养目标

(一)跨学科界:完善会计人才知识体系

基于“新文科”背景下的会计行业,客观要求会计人才培养课程具有多学科兼容性,知识融合的内在需求,社会发展的外部驱动,大学发展的重要路径,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层次需要等,已成为当前深入开展多学科交叉培养的重要推动力。高校需要建立起会计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体系,打造专业融合课程群,构建会计学科课程体系使会计人才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够运用新兴技术辅助财务工作,进行更精密的财务分析,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二)跨技术界:提高会计人才业务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内部各项经济业务单元之间的数字化集成水平更高,一些流程化会计岗位正逐步被替代,会计人员的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会计工作不仅仅要描述经济行为,更重要的是运用技术工具高效地查阅、提炼、组织有用的信息,对多源异构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在必要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解释。从技术层面,大量的财务数据需要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多次的开发,会计人才需要不断地学习来熟悉各种开源软件,借助信息技术使数据粒度更精细,满足各个层级的平台对信息数据的需求。

(三)跨思维界:培养会计人才综合素质

作为新文科视域下培养的四跨融合会计人才,会计人才应具备“T型”的思维体系。“T”下面长长的一竖代表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深度,这包括财务、会计、审计、税务、投融资活动等;同时“T”上面长长的一横代表着还必须在一定广度上掌握其他方面思维,包括经济法律、企业管理、企业兼并和重组、本企业的生产技术基本知识和一些营销知识、谈判技能、公司治理等。我国中小企业对于风险的预防和管理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要具备较为先进的管理概念,企业要保证财务管理的水平符合现代化要求,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意识。

(四)跨组织界:砥砺会计人才创新精神

营造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人才培养环境。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适度引入会计行业文化,使学生接受行业文化的熏陶,是培养理论素养与实操能力相融合的新文科会计人才的关键环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核心应成为新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的共识。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 ,应鼓励学生深入问题,不迷信书本,善于反思和总结。

三、新文科会计人才的“四跨四融”培养路径

(一)构建文理相融的学科体系

在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中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其中,通识课程中的管理学、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基础的数学模型以引导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在学科融合多元化发展过程中,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选择学科融合发展模式时,应针对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选择富有层次的融合发展模式,同时建立学科交叉学生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跨学科进行动态设计。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首先在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式中,教学的着眼点需要从知识点向整体知识面调整,通过总结学科教学的任务,重构知识内容的系统架构,改变教材设定进行知识模块和学习单元的教学排序,把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分解到教材任务规划中,形成学生能力培养相对应的知识体系。其次构建大班理论小班实践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大班编班 ,以培养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小班编班,实践课按模块学习,学校按模块开发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三)校内外实训“双导师”队伍相融合

会计人才在社会经济生产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不同,可以将人才划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职业教育重实践轻理论,高校应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导师培养模式,双导师包括校外导师组和校内导师组。一要确定师资组遴选标准 ,明确校内导师在专业实践阶段的职责,明确校外导师在各培养环节的课时量和带领学生实践工时;二要加强区域合作 ,充实师资。依托校外实务机构,如事务所、企业、税务局等,与校外实务机构就近开展联合办学。

(四)以产学融合推进实践能力培养

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无缝对接是职业教育存在的价值所在,可以通过资源整合达到校企合作整体效益最大化。一是制定校企合作规划,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合作,为合作企业提供师资、课程等资源。在专业设置、课程标准制定等各项工作中,要充分听取并吸收合作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强化学校核心的供给性要素与企业需求侧要素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设置实现精准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实现精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现精准对接,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宫义飞,李佳玲 ,李沛樾 ,石飞菲 ,夏雪花.智能财务时代下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路径选择[J].会计之友,2020(16):44-50.

[2] 袁奋强,王志华.新型会计人才“分层+分型”培养框架构建——基于供需矛盾与创新驱动视角[J].财会通讯,2019(19):44-49.

[3] 王占全,陈亮 ,周登谅 ,武建功 ,郭佳雯.新文科背景下法学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12):208-215.

[4] 刘虎,王勤 ,冯建刚.“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重塑文科实验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09):270-273.

[5] 苏卉,刘勤.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37(07):246-249. 

作者简介:

谢婷(1997—),女,汉,福建福清人,会计硕士,单位华东交通大学会计专业,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