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该病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具体表现为脑栓塞、腔隙性梗死、脑血栓等,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1]。脑梗死恢复期是患者机体康复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常规西药无法有效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中医在治疗脑梗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悠久的历史。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为进一步探究脑梗死恢复期治疗中六味地黄丸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4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为研究时段,纳入病例是本院收治的104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均符合《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2]中对“脑梗死”诊断标准,随机平均分为2组,实验组(52例):女性22例、男性30例;年龄在52-79岁,年龄均值为(60.52±3.46)岁;梗死部位:18例丘脑、20例脑干、14例额顶叶;病程在1-7周,病程均值为(4.05±0.34)周。参照组(52例):女性24例、男性28例;年龄在53-78岁,年龄均值为(60.49±3.42)岁;梗死部位:20例丘脑、19例脑干、13例额顶叶;病程在2-6周,病程均值为(4.08±0.32)周。两组相比P>0.05,可比较。医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项研究。
1.2 方法
参照组:予以100mL丁苯酚酞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计用药2w。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六味地黄丸:山茱萸12g、枸杞子12g、鹿角胶12g、菟丝子12g、山药12g、龟板胶12g、熟地黄24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10g。每日一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共计用药2w。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FAM评分。(1)临床疗效以NIHSS评定,NIHSS评分减分率在90-100%为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分率在46-89%为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分率在18-45%为进步;NIHSS评分减分率在18%以下为无变化。总有效率=。(2)FAM(运动功能评分):总分是100分,其中下肢34分,上肢66分,分值高,则运动功能强。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6.0软件检验本文所有数据,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计量资料(FAM评分),以x̄±s形式表述,检验计数资料(临床疗效),以[n/(%)]表述,P<0.05,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6.15%)显著比参照组(76.92%)高,P<0.05,见表1。
表2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n/(%)]
2.2 对比两组FAM评分
治疗前两组FAM评分比较P>0.05;治疗2w后实验组显著比参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FAM评分(x̄±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3. 讨论
脑梗死属于中医领域“中风”等范畴,中医认为恢复期属于中风的后遗症期,患者精元、元气、体质等均亏损,肝阳上亢、气血亏虚、外邪侵袭、房室劳累、饮酒饱食、忧思恼怒导致血液流通障碍,形成脑脉痹阻、瘀阻脉络等情况,给社会以及家庭均带来了沉重负担[3]。恢复期患者肝肾亏虚,极易形成痼疾顽症,增加治疗难度,故中医对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以“补肾”为主。本研究示: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6.15%)显著比参照组(76.92%)高,实验组治疗2w后FAM评分明显比参照组高,P<0.05。提示六味地黄丸在脑梗死恢复期治疗中效果显著。分析如下:六味地黄丸中的君药是熟地黄,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臣药是山茱萸以及山药,具有补益肝肾、固精的功效,与茯苓配伍,可发挥显著淡渗利湿作用,配伍泽泻,可发挥泄浊功效,配伍牡丹皮,可发挥清浊去炎功效,诸药配伍,协同作用,可取得显著活血化瘀、滋补肝肾功效,防止血栓形成,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纳六味地黄丸治疗,可促进神经受损功能恢复,提高运动功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 赵英华, 曾维. 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效果[J]. 黑龙江医药, 2018.31(1).85-86.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51(9):692-698.
[3] 张哓红. 益脑增智汤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效果[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8, 24(19):2958-2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