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规范化流程管理在内镜室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刘佳 任秀红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753000

摘要: 研究标准化技术在内镜室医院传染病管理中的使用有效性。研究方式:首先选择于2022年4-9月,在某医院内镜室进行治疗的50例病人为研究样本,将于2022年4-6月实施常规管理的25例病人作为研究组,再将2022年7-9月实施标准化管理工作的25例病人作为对照组,通过对比两组的污染状况、结果,计算内镜、灭菌剂的合格率。结论:研究组感染率少于对照组,手术评价超过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手术安全性,清洁分离,病人诊治,仪器配备和医院废物管理领域的评价优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内镜、清洁剂考试合格率优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规范化作业运用于内镜室,能较有效的提升各项清洁作业的考试合格率,从而防止了院内污染的产生。
关键词: 规范化流程;内镜室;感染控制
DOI:10.12721/ccn.2023.15700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近年来,由于内镜技术的日益发达,胃镜、肠镜、纤维支气管镜等设备越来越成为了临床诊断相关病症时必不可少的检验手段,并在各种病情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都发挥着其得天独厚的优点[1]。如果医生操作的不太规范,很容易导致在手术治疗伤口的愈合过程中造成感染,不但危害病人的健康,甚至会引起更严重的医疗争议。目前常规的内镜室操作管理已经无法满足消毒清洁标准。本章将重点研究规范化操作管理在内镜室医疗感染管理中的使用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22年4-9月在某医院内镜部进行检测的100例病人为观察对象,选取于2022年4-6月实施常规操作的25例病人为研究组,选取于2022年7-9月实施规范化操作的25例病人为对照组。研究组男13例,女12例:均年龄为40-65周岁,均为(54.67±5.33)岁;胃镜10例,肠镜,8例,纤维支气管镜7例。对照组男10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42-65周岁,均为(53.81±5.04)岁;胃镜9例,肠镜7例,纤维支气管镜9例。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备一定可靠性。

1.2方法

研究组的定期教育,如定期对内镜科工作人员开展感染防治常识教育,定期为科室做好消毒、清洗工作等。

对照组也给予了规范化操作干预,具体的实施举措如下:标准化训练:对内镜科的医务人员进行有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规范的训练,主要培训内容包括正确着装、手部清洗、消毒注意事项、心理卫生教育(正确引导病人以及如何落实在检查前的心理准备工作)等。

1.3效果评价

(1)统计两组进行内镜检测时的感染状况,通过自制调查问卷患者对内镜室的标准化操作满意度,该调查内容包括了医院环境、内镜操作结果等内容,共十个方面,采取了Lik ert5的打分方法,80分以上为满意度,计算满意率。(2)通过医院自制的污染管理评价方法,建立了规范化操作结果评价量表。质控护士对两组的作业质量进行考核,主要分为作业质量、消毒隔离、仪器设备控制、医用废物控制和病人治疗五种考核内容,每项共分为20分,评价越高说明作业质量越高。(3)在2022年4-9月随意抽取两种管理模式下的内镜室的内镜(均为100个)、灭菌剂(均为100个)样本,并统计了其灭菌合格率:内镜灭菌符合要求,抽样后检测菌种数量均为20cfu/件以内,均未检出病原菌;杀菌剂质量符合指标,氯浓度500mg/L、邻苯二甲醛含量为等值的均匀红紫色。

二、结果

2.1两组感染率和操作满意率比较

研究组感染率均少于对照组,且操作业主满意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

2.2两组管理效果比较

研究组在作业安全性、灭菌分离、病人治疗、仪器诊断技术和医学废物管理领域的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不同点均具有统计价值(P<0.05)。

2.3两组消毒清洁合格率比较

研究组内镜、消毒剂的符合率均优于对照组,不同点均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

三、对规范化流程管理在内镜室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的讨论

内镜检验是医院诊断的必要仪器之一,在使用过程中常常需进人病变体腔并与血液、细胞等密切联系,并可开展活检、息肉摘除等诊断。如果内镜的消毒清洁不严格,就很有可能把上一个患者的病原菌传播至下一个病人,进而造成院内传染,给病人生命带来很大的影响损失。所以,内镜实验室的规范化运行对控制院内感染控制非常关键。

内镜室操作也是与国内其他同类医院所不同,由于其工作情况相对比较的隐蔽,其主要工作内容也就大多为无侵入性操作[2]。一旦医生操作手法不太规范,就会很容易导致因药物与患者自身的如唾液、鲜血分泌物等微生物的分泌物直接相接触而可能携带出大量的致病性微生物。此外,因为内镜操作间里的感染患者流动性相对较大,部分被感染的患者有时也可能会被表现出成了无症状性的带菌者,但由于医务人员们在内镜操作的各个操作环节过程中也均有可能会通过接触和接触患者体内的细菌分泌物或分泌物进行了直接的接触感染而最终成为了带菌者和部分被直接传染患者,所以对医务人员开展的规范化培训就非常关键。

本实验结果表明,研究组传染率显然低于对照组, 研究组的评价显然高于对照组,并且在操作质量、消毒隔离、病人治疗过程、仪器设备以及医用垃圾处理等上的评价和对内镜、消毒剂等的检测及格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了标准化作业能明显提高内镜房工作人员的监管有效性和消毒合格率,进而有效减少了医院的污染风险。尤其针对一次性医学药品、医用垃圾,保证其在整个应用过程中均是合格制品,从而减少了传染途径;同时,医生叮嘱病人对治疗过程中和检测前所需注意的有关情况加以了解,可增强患者自我的安全意识,使其更好地协助医生顺利进行诊疗。内镜病房由于接受病人、消毒剂、仪器设备使用等因素的限制,室内空气中的污染成分较多,病人本身受病毒感染自身抵抗力很弱,更易由于污染物的吸人而引起病毒感染,而工作人员长时间处在该场所中更易对人体产生一些伤害,所以规范化日常操作可以大大减少室内空气中的污染源,提高医院环境。

【结束语】综上所述,医院内镜室的消毒灭菌与质量管理工作是防止院内传染的关键举措,因此应当强化对各种内镜操作的监督与管理,将其标准化,以减少由于内镜的使用而引起的传染。将规范化操作运用于内镜室,可较好地提升各类消毒工作的合格率,并防止了院内感染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尉永红,孙素琴,尉杰忠.规范化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在消化内镜室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09):1282-1283.

[2]吕锡丽.消化内镜室医院感染控制中应用规范化流程管理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9,43(06):653-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