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析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李晓春

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鄂嘉镇人民政府,675107

摘要: 水是生命之源,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水利工程作为供水的基础设施,在农业经济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旦遭遇干旱将会使得农作物减产,结合地区情况修建水利工程,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中对水的需求,从而实现健康生长,保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 农村水利;水利设施;维护
DOI:10.12721/ccn.2022.15702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水利设施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发展。兴修水利工程可以有效改善农村水环境,保证水资源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避免出现短缺的情况。用水困难一直是农村地区面临的难题,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改善实际情况要注重水利工程建设,建立起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满足供水的需求。

1建设与管理问题

1.1管理主体缺位

一直以来,对国家建、集体管的农田水利设施,用水户大多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农民用“福利水”、“大锅水”种“责任田”,因此管理体制不健全、建管脱节、利益不直接、产权不明晰、管护责任未落实等问题突出。农田水利的管护主体一般为乡镇基层水服务站,但在管理体制改革时水利服务站被撤销;同时,大部分地区还未建立用水户协会,工程管理还不成熟,加之无力承担过高的灌溉水电费,普遍存在“只浇救命水,不交增产水”的现象,直接影响着农作物产量和农业经济效益。

1.2建管资金投入不足

对于落后的农村或者欠发达的地区,其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农村地区财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田水利的发展。此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吸收社会资本的能力较低,其整体经济效益不高,加之税费改革取消了义务工、农业税和乡村提留,致使农田水利投入存在结构性缺陷和突出的资金需求矛盾。例如,以基层政府行政手段为主投资投劳方式,因民主议事不完善使得工程投融资困难;由于财力拮据地方政府无力支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虽然,大中型水利工程资金投入远远超过农民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设施,但前者的资金渠道稳定且投资增长幅度小,水费过高则用水户无法承受,从而使得工程日常维护和水管单位正常管理存在较大难度。

1.3水利设施老化失修

农田灌溉以大水漫灌为主,灌溉用水效率低且灌水定额高,水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与现阶段分散经营和多元化种植要求相差甚远。此外,大部分灌区以及骨干工程建于1960年,受当时技术条件、建设标准、施工经验、资金投入等限制,农田水利蓄水能力不高,大部分都处于带病带残、老化失修的状态,加之资金投入不足、后期管理不善等,无法保证农田水利功能效应的发挥。

2农田水利建管对策

2.1明确管护责任

根据实际灌溉用水量、有效灌溉面积、灌溉水源井和设计定额,以乡镇区域为单位,以井为单元,以平水年为基础,综合灌溉用水定额为150m3/亩,细化用水指标到农户、用水合作组织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落实到具体水源。统一作物类型、灌溉方式、水源和区域的水价要尽可能接近,设立总用水量的刚性约束条件完善水权管理支出。在明确农业用水定额的基础上,实行三架体水价(1︰1.5︰3)。用水量为150~225m3/亩、225~450m3/亩的,按原水价提升20%和35%计费超出部分。

2.2多元化工程投资渠道

改革农村节水管理,就是要加快投资渠道多元化,实现社会、地方和国家多方面的投资。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个人、集体和政府资金,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水利投资,为农村水利建设现代化提供资金保障。运营和管理。 (1)实行有偿供水制度。水费的计算和征收严格按照实际用水量确定,通过经济手段鼓励用水户节约用水,同时积累一定的资金用于维护农村节水。 (2)实施农业和水利投资综合整合,防止重复建设或投资,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浪费问题。 (3)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有识之士投资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

2.3转变重建轻管的现状

农村水利工程参照现代企业制度,以企业经营模式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营管理体制。明确农村水利工程经营管理主体,借鉴企业经营理念放开搞活经营,不断探索,按照经济规律实行透明化服务、独立核算、有偿供水的运作机制,并以水商品买卖和利益驱动为手段实现工程良好运行,充分调动每位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各方面积极性。

充分考虑工程规模、类型等因素实行相应的管理模式,从过去的集体管理、建设逐步转向集中管理、专业化运营方向发展。针对集中联片供水和原有工程实行公司化管理、股份制管理模式,通过股份制合作、租赁、承包、拍卖等落实管理全县。彻底转变经营效用低、奖罚不明确、产权不清晰的局面,促使企业走向良性运营、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道路。

2.3创新建设技术

在农村水利事业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新技术、新工艺,要积极引入到建设中来,对于提升工程质量有很大帮助。在传统模式下,施工中采用人工管理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会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可能会影响到工程质量。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引入到施工管理中来,建立起现代化管理方式,有效适应发展需求,在建设中要增强创新意识,注重技术优化,对于提高工程质量有一定帮助。因此要发挥出技术优势,在建设中强化质量意识,实现严格的把控,保证实现预期目标。

结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国家粮食安全受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显著,水资源短缺对粮食增长、农业稳定生产的约束作用不断增强,保障粮食安全及农产品供需平衡的任务依然艰巨,加快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已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必然选择。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通过探索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用水效率及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逐渐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长江科学院牵头完成的“农村水电绿色发展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J].长江科学院院报,2021,38(06):159.

[2]聂家斌.农田水利工程中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要点探讨[J].农村实用技术,2021(03):173-174.

[3]杨帆.协同治理视角下农村江河水利风景区的水环境治理研究——以广西古运河“灵渠”为例[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04):114-118.

[4]秦少军.节约型与生态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方法浅析[J].南方农业,2021,15(05):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