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研究

刘晓敏

山西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企业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我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始终保持着较高重视度和支持度。现阶段,随着市场竞争性的不断加剧,企业要想获得更为有利的发展契机,就必须重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主要是由于会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规避各业财务管理进行创新需要遵循的原则种经营风险,还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会计电算化创新需要遵循的原则,而后分析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来加强措施。
关键词: 企业;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
DOI:10.12721/ccn.2022.15710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会计电算化档案是指以磁性介质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的书面形式的会计信息,包括记帐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包括报表格式和计算公式)等,以及会计软件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程序和其他会计资料。会计人员需辩证的看待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能理性和客观的审视当前工作的特点和不足。管通过合理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引进,为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效能的提升带来更多可能性和优越性。

一、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工作特点

(一)归档范畴扩大化

电算化档案中的信息呈现形式是多样的,会以不同的介质为载体进行存储和传输。档案管理人员利用硬盘、云端、光盘等媒介,对会计信息数据进行存储、传播、共享的过程中,无形当中会催生新的归档行为。作为以数据驱动业务模式的百望云,在发票电子化改革伊始,便注重探究灵活的财务前端应用,真正使得企业数字化变革积累的能量,有触达每一个财务人员的触角。在帮助各行各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同时,百望云深知数字化建立的护城河是什么:是建立对数据的获得能力、管理能力与分析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形成各种正反馈与负反馈的机制,组成企业竞争力的有形体。

(二)管理效率高效化

会计电算化,将会计管理和软件系统进行密切的联结,软件系统与物理设备的有机结合,大大优化工作程序和流程。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结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达成最佳业绩。目标管理强调的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参与管理,基本精神是自我管理为中心,强调自我评价和改善。有了自上而下的、取得共识的目标,哪怕是短期的小目标,也就能方向一致、行动一致、达成预期管理效果。电算化的会计档案管理,可助力企业逐步实现降本增效。

(三)存储条件高要求化

基于会计电算化的档案管理,相较传统的纸质档案存储条件要求更高。必须充分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否则会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甚至会对企业的经营和投资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档案管理人员需正确处理归档的载体,应将其放置干燥和安全的地方,必须丢失和损坏。

二、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

档案管理实现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信息化时代已经基本形成并呈现出了迅猛的发展趋势。所以,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实现数字化,以此更好的推动数字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实际上,档案管理模式创新工作受数字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很大。创新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不管是社会,还是各行各业,只有不断加强创新和改革,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将自身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档案管理属性需进行扩展

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依托计算机设备和专门的软件开展的管理活动,可自动化的存储和生成会计报表。档案发挥作用的规律:档案作用的时效律和扩展律,档案机密性递减律和社会性递增律,档案行政作用的弱化律和科学作用强化律。档案发挥作用的程度取决于档案利用实践、社会发展水平、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条件。对打印出的会计凭证、会计数据等逐步实现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大大提升档案管理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三)注重技术和制度的协同改革

技术及其结果是社会和制度构建的。由于受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约束, 技术往往被用于实现不同的目标, 拒绝或使用一项技术以及技术如何被使用, 往往不是技术的原因, 而是制度的选择。同时, 技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社会属性:生产与赋权的属性和限制与约束的属性, 不同的制度使技术产生不同的结果。包容性制度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抑制了技术的限制和约束力, 产生了良性循环;汲取性制度促进了技术的限制和约束力, 抑制了技术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导致了恶性循环。因此, 技术及其产生的社会后果往往是特定的社会制度构建的。管理人员应将技术手段和制度创新进行科学的融合,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工作环境的同时,及时生成相匹配的管理制度。

三、基于会计电算化环境的档案管理改革和创新的措施

(一)开发信息化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系统

基于会计电算化环境下,档案管理应逐步实现信息化。自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以来,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逐渐走上正轨,在很多单位得到广泛的使用。但现代社会,企业经营方式越来越多,新状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会计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任务分工并不明确,档案管理得不到正确的监管,影响企业的进步。目前在会计档案管理方面,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档案法》、《财务档案管理办法》和《电算化文档归档与管理规范》,而这其中的一些规定并不符合实际状况,没有专门的规范的会计档案法律规范,即针对性不强,任务分工不明确,实际操作容易出现问题。

(二)以问题为导向创新和优化档案管理制度

向档案部门提交的只是纸质档案而没有移交存储在移动载体上的档案数据,档案管理部门不能有效进行归档管理,这样既浪费了时间成本,投入大量的人力时间,也不利于整个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后续管理。制度化管理,是档案管理工作有序推进和顺利完成基础。基于会计电算化对档案管理模式进行升级与创新的过程中,应着重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三)动态优化计算机安全网络管理体系

基于会计电算化优化档案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注重及时的改善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自会计电算化运用越来越广泛以来,会计档案管理也变为电算化操作和纸质档案相结合,而电算化下的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除会计基础知识之外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软件操作能力、系统安全及维护等相关技能,但目前一些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仅是对原岗位上的会计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然后就可以接手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当然他们对于操作电算化系统是游刃有余的,不过也就仅限于操作电算化系统软件,这些会计人员对于电脑网络的安全和维护并不了解,平日只能机械的录入会计档案信息,一旦遇到死机或黑客等问题,一般的会计人员并不能解决,还是需要求助于计算机专业人才,而由此产生的损失是不容忽视的。

四、结语

简而言之,信息化时代下,会计人员需对档案管理建立新的认识。基于会计电算化的档案管理,需要注重构建安全的工作系统和平台,既要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共享,还需切实发挥档案管理的功能与作用,为各个岗位或部门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同时,管理人员应该加强计算机系统和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的升级和更新,为有序、顺利、顺畅的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海旸.会计电算化发展对会计核算的影响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0(30):142-144.

[2]林慧敏.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档案管理与应用探究[J].纳税,2020,14(25):135-136.

[3]闫凌.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分析[J].现代商业,2020(20):171-172.

[4]刘燕华.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审计与理财,2020(07):34-35.

[5]范玮.会计电算化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要求[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7):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