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理解合作的意义,加深对合作精神的领会,教学生学会与团队成员一起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团队合作中得以充分彰显,增强其自信心,提升其自我认知能力。
一、合作学习核心概念
合作是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进行彼此尽责的一种联合行动。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现已发展为许多国家所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有的学者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规模、结构化、异质的小组中共同学习,掌握课程内容的一种教学策略”。也有的学者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指通过在特定的群体中,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明确的责任分工下,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评价,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初中体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明确分组标准,合理划分小组
小组是合作学习中的基本单位。由于合作学习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所以小组划分的质量无疑会对最终的合作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分组无疑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为了保障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尽量不要随机与随意分组,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明确分组的标准,从而构建更加合理的小组。体育课程的合作学习有两种分组方式:第一,异质分组。这种分组方式主要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差异。将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搭配,能够使学生的优势得到互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促进。一方面,可以按照技能层次对学生进行分组。比如在篮球上篮、足球带球过人、体操组合动作等技术性比较强的项目中,可以按照学生技能基础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并且要保证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另一方面,可以按照体能对学生进行分组。在一些对抗性比较强的项目中,可以按照体能差异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根据体能差异进行异质分组,可以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实现体能互补。第二,同质分组。仅仅依靠异质分组很难真正兼顾每一个学生,甚至出现“差的更差,好的更好”的情况。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可以采用同质分组的方式。顾名思义,同质分组就是将情况相似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这样更加便于教师对不同小组进行较为统一的指导。在同质小组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更容易产生共鸣。总之,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恰当的分组是极为重要的。
(二)发挥引导作用,优化合作过程
首先,调控小组人数。合作学习中的启发性原则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为了优化合作过程,需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点拨。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小组人数进行合理的安排。
通常来讲,教师要根据项目特点设置小组人数。如:在一些简单的项目中,可以按照组织队形的方式将学生分为几个大组,每组的人数为10~12人。足球比赛、健美操动作编排活动可以划分为6~8人的小组。在单双杠、垫上技巧、足球传接球练习中可以分为4人小组。在排球接发球、篮球传球练习中,可以分为2人小组。
其次,明确组内分工。完成分组之后,如果仅仅让学生在组内任意发挥自己的作用,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合作效果,甚至会使合作学习陷入混乱与失控中。因此,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准确了解小组成员的特征,并帮助各小组进行分工,从而使合作活动更加高效。比如在“足球脚内侧传球”教学中,笔者将学生划分成每组4人的异质小组,并且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将组内成员编为1号到4号。在学习过程中,笔者对小组成员的分工提出了以下建议:1号学生担任组长,发挥骨干作用,组织本组同学练习。2号学生负责监督,及时发现和记录本组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向小组成员进行反馈。3号学生在加强练习的同时还要注意维护本组纪律。4号学生只需要提升自己的动作技能。通过这样的分工,可以使小组成员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三)激活合作组织形式,强化学习成果展示
基于社会互赖理论、凝聚力理论、发展理论,激活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改变学习方式,增强课堂实效。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体育教学过程中,可根据阶段、项目、性别、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灵活建组。如可以采取固定建组与不固定建组相结合,可以一个学期为建组周期,也可以一个运动项目教学为建组周期。通过开展一些小组比赛。如课堂教学分组对抗赛,借助比赛或练习形式来提升小组的组织活力和团队精神。
(四)完善评价方式,实现提质增效
在完整的教学活动当中,评价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合作学习对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改进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环节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注意评价内容的激励性。教师应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通过激励,能够持续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保持良好的状态。其次,
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简单来说,通过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组内互评。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地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最后,要注意评价过程的动态性。除了一课一评之外,教师还应记录学生在每堂课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变化,从而及时对教学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结语
初中体育教师应深入认识合作学习的概念和基本实施方法,并着眼于体育教学实践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这样能够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继光.论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1(35):155-156.
[2]罗建红.趣味田径引入初中体育课的实践思考[J].学周刊,2021(35):157-158.
[3]李新.关于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1(34):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