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双导师”模式主要凭借理论导师与实习导师的协同指导,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及其实践能力。理论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系统的理论学习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实习导师则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凭借具体的工作指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此外,“双导师”模式还能够提供一个跨界的学习平台,使学生在学术理论与行业实践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从而全面提升其综合竞争力。
一、构建“双导师”培训学习的常态化机制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构建“双导师”培训学习的常态化机制对于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质量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经过常态化的培训,学前教育导师能够持续更新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理解并应用新知识,让其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应定期进行导师能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安排定制化培训计划。该计划覆盖从基础教学法到高级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多方面内容,确保两类导师均能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及应对策略。高职院校应与多家幼儿园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派遣校内导师前往实习基地进行实地教学观摩。这样理论导师能够实时了解幼儿园的教育需求,同时实习导师也可以借此直接观察并指导实习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高职院校还需开设专门的“双导师”培训工作坊,这可以提供给导师们交流最佳实践的平台,也使其能够从其他导师身上学习新的教育策略,帮助导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二、制定“双导师”的科学化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周期较长,制定“双导师”科学化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提高实习导师的教学管理效率,从而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实践指导[2]。高职院校应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分界,校内导师负责马列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教学,确保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校外导师则侧重于调整学生的实习心态,提升其实践技能。这有助于导师充分发挥各自专长,从而更有效地支持学生的成长。接着院校需要制定详细的导师选拔培训计划,以保证导师队伍的专业性。选拔机制应涵盖严格的资格审查和能力测试,确保所有导师既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也有足够的心理辅导能力。高职院校需制定有效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定期开展会议,这样校内外导师可以交换信息,讨论学生的实习进展,共同制定解决方案[3]。综合以上措施,高职院校可以构建出全面高效的“双导师”科学化管理体系,既能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实习环境。
三、构建顶岗实习“双导师”智能化云平台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构建顶岗实习“双导师”智能化云平台能够极大地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化教育过程的监督管理[4]。由此可见,顶岗实习“双导师”智能化云平台应支持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和学生三个主要用户角色。校内导师的界面需能够上传教学内容的视频,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校外导师的界面则需要强化实习监督和反馈功能。学生界面则应便于访问教学资源,提交实习报告。在平台架构方面,需要采用高效的数据处理技术,确保数据的实时更新。使用云存储解决方案可以保证数据的可访问性。同时引入大数据分析工具,对学生的实习进展进行分析,有助于导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学和实习指导。并且平台需支持视频通话、即时消息和论坛等交流方式,确保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畅通无阻。这样导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远程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而论坛功能可以用于导师为学生分享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氛围。在实施阶段,高职院校应先进行小规模的试运行,收集用户反馈,根据反馈调整平台功能。确保平台的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同时保证系统的稳定性。试运行成功后可以逐步扩大使用范围,将平台推广到更多的实习基地。
结束语:综上所述,构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思想政治教育“双导师”模式,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理论导师与实习导师共同协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指导服务,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高职院校需继续加强双导师模式的探索工作,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简介:周泽暄(1990年12月—),女,汉族,内蒙古乌海市人,教师,研究方向高职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