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改善学生心智模式的《小学生预防校园欺凌的多模块校本课程体系》实践研究

​吴海燕

漳州市实验小学古雷开发区分校,363215

摘要: 校园欺凌已成为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问题,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心伤害,还可能导致施暴者行为偏差。通过构建基于改善学生心智模式的《小学生预防校园欺凌的多模块校本课程体系》来预防校园欺凌。通过实践研究,该课程体系设计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同理心、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提升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能力等多个模块。结果表明,该课程体系能显著降低校园欺凌发生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 校园欺凌;心智模式;小学生;校本课程体系
DOI:10.12721/ccn.2024.157466
基金资助:本论文系漳州市第十期德育研究专项课题《基于改善学生心智模式的<小学生预防校园欺凌的多模块校本课程体系>实践研究》 [ZDY24263]课题研究成果。
文章地址:

德园欺凌,隐匿于纯真校园下的阴霾,根源在于心智模式的偏差。施暴者的攻击性、受害者的自我归咎、旁观者的冷漠,皆源于心智发展的不健全。聚焦于《小学生预防校园欺凌的多模块校本课程体系》,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旨在重塑学生心智模式,培养其自我保护、尊重他人与有效沟通的能力。通过此途径,期望能从源头遏制校园欺凌,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守护其身心健康与未来发展。

一、基于心智模式的校园欺凌预防理论价值

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对“生命教育视角预防校园欺凌的系统化”的理论进行补充和优化,《乡村小学校园欺凌预防与生命关怀融合教育实践探索》作为教育部核心研究项目,深入探索了生命教育内涵与校园欺凌预防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生生命观塑造与反欺凌态度的相互促进作用。针对当前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相对局限、缺乏实践性及个性化指导的现状,该项目致力于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基于生命关怀的核心理念,创新性地构建了一套以提升小学生关怀行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不仅涵盖了传统生命科学知识的深化,还新增了行动科学模块,旨在通过科学思维与方法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同理心与亲社会行为,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校本预防校园欺凌教育模式,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贯通,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过程中,项目聚焦于培养学生慎辨性关怀行动思维,即通过增强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与尊重,激发其主动关怀他人的意愿与能力,这一转变不仅促进了学生情感与认知的同步发展,还有效地提升了他们在面对校园欺凌情境时的应对策略与自我保护能力,最终达到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的积极效果。

二、基于改善学生心智模式的《小学生预防校园欺凌的多模块校本课程体系》实践策略

(一)实现两个双增强的三合一创新组合教育体系

首先在预防校园欺凌的研究领域中,为了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教师应当以“生命关怀心智模式”为理论基础,深入探索这一理论框架在预防校园欺凌问题上的具体应用。这一过程要求教师将对学生的关怀行动能力提升作为核心目标,从关怀行为的科学思维培养开始,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关怀他人、理解他人的情感智力,进而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认知和情感认同,形成分析智力、情感智力和道德智力的三合一发展的创新组合教育体系。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强化小学生的同理心发展,使其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从而从根本上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其次在预防校园欺凌的教育内容创新上,应以生命关怀教育为基础模块,进一步增加生命科学模块和行动科学模块,通过开发一系列旨在提升小学生关怀行动科学思维的课程,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价值、意义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培养出既有科学理性又有人文关怀的新时代小学生。这种创新组合的教育体系将实现两个双增强的目标:第一个双增强是在生命科学和行动科学两个科学领域的内容上进行双增强,既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第二个双增强则体现在学生和教师两个参与对象的参与双增强上,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又要求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友善、互助的校园环境。

(二)线上线下结合,构建交流平台

为了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并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社交能力,教育体系应构建一套多模块、全方位的校本课程体系,这套课程体系应涵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个维度,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手段为学生搭建一个开阔视野、增进理解、强化道德认知的交流平台。在线上理论学习方面可以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课程、沟通技巧课程以及反欺凌策略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进行深度学习和自我反思。线下实践培训则包括集中学习、教学实践和校本研修三个部分,集中学习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在规定的时间内深入理解课程主题,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互动交流;教学实践模块则安排学生参与校园欺凌防治的实际工作,如组织座谈会、制定防范措施等,以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技巧;校本研修阶段鼓励学生基于自身的学习体验,开展针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项目,进一步探索预防和干预的有效策略。同时邀请来自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的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他们可以带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更科学地理解和应对校园欺凌问题,通过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典型案例、组织课堂观摩等形式,学生可以获得更直观、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社交能力。

(三)依据课程表开展防校园欺凌教学实践

课程表安排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其不仅规定了各学科的教学时间,更是将学生的生活技能培养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表,学生的“学会关怀、学会友善、学会尊重、乐于赞赏、学守规范、学会共处”这六大生活技能得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渗透。并且学校还会通过多种途径与预防校园欺凌教育渗透内容的方法形成整体,如定期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和校友分享经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法律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责任感;特别强调在周末假期期间,教师们会精心挑选与德育相关的教育资源,如“爱护动物或者养动物”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预防校园欺凌案例”的警示教育视频等,并通过班级小管家等在线平台进行分享。学生可以在假期里自主学习这些内容,了解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对生命的敬畏感和责任感;通过观看预防校园欺凌的案例,深入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和后果,从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基于改善学生心智模式的《小学生预防校园欺凌的多模块校本课程体系》实践策略,通过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与法律意识、培养同理心与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能力等多维度介入,为小学生构建了坚实的心理防线。这一课程体系有助于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欺凌现象,更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为其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该体系的持续优化与推广,有理由相信,校园将真正成为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刘雪泽.心智模式对小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华少年,2020(4):2.

[2] 庞子妍.校园欺凌心理对小学心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