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在主要任务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基于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受到重视。表达性艺术治疗是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治疗,绘画则是众多治疗方法中的一个。借助表达性艺术治疗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对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积极意义。
2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相较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表达性艺术治疗作为一种非语言心理治疗方案,能够引导个体本身与潜意识进行沟通,直接帮助个体宣泄、体验、反思和整理被语言压抑的情绪情感,从而去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和困扰,艺术作品的形式诠释与表达自己的内心矛盾,从而获得外在的统一和内在人格的重整与完善[1]。将表达性艺术治疗运用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优势如下:
(1)强调体验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始终是学生的成长,学生欣赏一幅画和自己创造出一幅画的意义是不同的,欣赏过程仅仅是以感官和大脑为主,创作过程则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脑的设计、眼的观察、笔的描绘,个人体验等等,都赋予了学生较强的体验感。(2)多样性。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形式多样,每一种形式带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所区别,以绘画为例,绘画本身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能够有效传递情绪和情感,满足学校心理教育的创新需要;(3)创造性。表达性艺术治疗应用到心理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实现自我诠释和自我表达,创造出特色更加鲜明的绘画作品,从而将内心的情绪进行表达[2]。
3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策略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策略,要坚持从“创作—分享—整合—反思”的流程出发,从而进一步释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的调节服务。
3.1 创作
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以绘画为主的表达性艺术治疗是通过画笔、颜料、纸张等工具来表达学生内心深处的矛盾,并利用绘画作品来做好心理健康的引导,从而使得学生更好地观察自己,触发心灵上的自愈。在课堂上,绘画的创作过程通常是以自由涂鸦、设定主题、补充绘画作品等形式展开,多元的形式也让绘画心理治疗有了鲜明特色,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本特征和个性需求灵活的选择创作的表达方式,从而在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创作形式下开展创作过程[3]。
3.2 分享
表达性艺术治疗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疗法,将其运用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使得学生对自我心理状态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在完成前期的创作过程后,进入到小组成员绘画作品的分享环节,在该环节小组成员进行作品的赏析,在交流和分享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释放内心深处的情感。分享的过程本身是自我放开的过程,学生要学会主动分享自己的作品,在交流中h调节内心压力。
3.3 整合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重点是调节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纠正和解决学生心理层面出现的问题。表达性艺术治疗的运用,在经过前期的创作与分享之后,进入到整合阶段。该阶段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探究阶段,教师在该阶段要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赏析,通过播放轻音乐的方式让学生全身心的放松,并借助绘画作品本身进行心理引导,采取画面重建和补充的方式,解读学生的每一幅绘画作品带来的启示。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可学生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并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绘画作品的解读,从而真实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压力的存在。当然,整个过程中也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在分享阶段自己的看法和自己对于作品的解读,教师只需要将关注焦点放在学生本身即可,注重绘画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疗愈,避免强行对作品进行深度的解读与剖析[4]。
3.4 反思
当前大部分学生都不善于表达,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的表达能力逐渐降低,可是表达的诉求依旧是存在的。为了避免这种长期表达与诉求不对等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则需要引入新的心理干预策略。表达性艺术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教育手段,通过绘画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诉求。对于教师而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做好动态性的监测,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表达性艺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模式,将其运用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有显著效果。采取绘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表达内心,对绘画作品以及学生自我阐述情况的分析,了解和发现学设个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具体的干预策略和干预方案,让具体细节得以落地,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整体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信息:卢莹,性别:女,出生年月:1976年12月,民族:汉,籍贯:天津人,学历:研究生,职称:高级教师,工作单位:天津市第七中学,单位所在地邮编:天津市河东区成林道30号 300016,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