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作为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必不可少的重要学科之一,不仅对学生体质、体能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极为有利。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认真研究“双减”政策的精髓,并根据小学不同年级学生学习需求和实际特性制订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双减”政策应用于小学体育课堂,才能凸显出“双减”政策“减负增效”的优势,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体育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发展的当下,“双减”政策逐步被推广并应用到了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了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体育学科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如今的小学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延续着以往换汤不换药的单一化教学模式,导致体育教学在失去原本价值的同时,也无法借助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甚至一度让体育学科成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双减”政策背景下研究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策略,不仅有利于推动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优化,也能进一步鞭策体育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学习压力的减轻和学习质量的提升。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策略
(一)转变角色,增强学生参与感
“双减”政策下,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还应该注重精神方面的培养。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通常是由教师来进行运动示范,因为他们能够展示标准的动作技巧。但实际上,在班级中总会有身体素质出色的同学,他们善于观察和模仿,对教师示范的动作掌握得很快。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通过转变角色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简而言之,教师可以在班级中选出“小老师”,让他们负责对某一运动动作进行示范,向其他同学传授技巧。例如,立定跳远是一个重要的跳跃项目,在课堂上,教师先对这项运动的技术要领进行了讲解和示范:首先,双脚自然左右开立,上半身微微前倾;然后两臂前后各摆动一次,两腿配合自然弹性屈伸;接着两臂用力地向前上方向摆动,同时两脚用力蹬地,迅速向前跳出;最后落地的时候需要脚跟先着地。教师首次示范结束后,在班级中挑选已经掌握技巧的同学作为小组长,让小组长在小组内进行示范。同时,向全体学生承诺,只要他们练习得足够好,就有机会在下一堂课上担任“小老师”。在“小老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负责巡视监督,对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动作进行纠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小老师”们非常自信,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信任和认可,而其他学生对“小老师”这个角色也充满了兴趣,于是积极地模仿和练习,希望在下一堂课上也能担任“小老师”。在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角色,让他们有机会体验教师教学的过程,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获得更多新鲜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二)分层教学,促进全体发展
在体育课堂中,学生的兴趣和身体素质各不相同。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课上获得运动的机会,锻炼身体,并培养坚定的信念。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针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育,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以50米短跑为例,这是一个考验学生奔跑速度和协调能力的项目。在教学时,教师先向全班学生进行了50米短跑的动作示范和解释,而后组织学生进行四项分解练习,包括互扶蹬地练习、原地摆臂、原地高抬腿和原地小步跑。这一环节结束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动作基础,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个层次进行教学。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教师组织了四人一组的50米短跑比赛,以竞技形式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则组织了20米往返接力短跑,通过游戏来减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时的紧张感,让他们在愉快的游戏中锻炼身体。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愿意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不同的层次,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这种灵活的教学有助于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课上获得积极的体验。
(三)注重正面激励,营造良好氛围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不难发现,对部分体能较强、热爱体育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在体育课堂中表现出“亢奋”的情绪,而对部分体能较弱、对体育活动产生排斥心理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会表现出畏惧体育活动,对自己缺乏信心。如果教师置之不理,不仅无法提升体育教学效率,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为了消除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畏惧心理,帮助学生建立体育自信,教师可以围绕“双减”政策设计正面激励策略,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活跃的体育活动氛围,并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组织学生开展“百米赛跑”体育活动时,发现部分身体素质较强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且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而班级中身体素质较弱、对自身体育能力缺乏自信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排斥、畏惧。对此,笔者首先采取了榜样激励的方式,因为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具体实施策略的过程中,每次在组织学生开展“百米赛跑”活动之前,笔者都会向学生讲述体育励志故事,如邓亚萍在成为乒乓球冠军之前,她的自身条件并不具备成为冠军的优势,因此一次次被国家队拒之门外,但她有不认输、不服输、敢挑战的品质,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锻炼,其认真踏实、敢拼敢干、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让她最终夺得了冠军。除此以外,笔者还会采用目标激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如在“慢跑”体育活动开展之前,笔者会根据班级学生不同身体素质制订出不同的体育目标,并让学生在一次次体育活动中只与自己比较,不断向目标迈进,突破自我。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身心的综合发展。小学体育教师要积极响应这一政策,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育手段打造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堂,用一颗真诚待人的心培养良好的师生之情。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教学,才能够跟上小学生成长的步伐,使教育过程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俞向阳.盘活小学体育课堂,促进师生教学相长[J].小学教学研究,2021(31):85-87.
[2]成鑫康.基于“项目合作化”教学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效率[J].基础教育论坛,2021(32):65-66.
[3]王曹瑜.巧设游戏优化课堂: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策略[J].求知导刊,2021(50):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