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教学管理中,德育的渗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新阶段的小学校园德育工作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道德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立德和树人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校园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更是指导学生成长的关键指南。那么,如何更好地优化德育工作呢?本文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把握朝会,传达思想
爱国主义精神和意识是我国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道德品质,这样的精神既能充实学生的思想情感境界,又能推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塑造。小学生正处在非常关键的成长时期,他们的思想非常活跃,还没有形成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因此,他们必须在学校里得到适当的指导。然而,在校园教育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中,缺少爱国主义教育的份额,导致学生对爱国主义理解不够深入,影响了其思想和精神的养成。所以,可以利用每个星期的朝会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1]例如周一的升国旗典礼是在领导和教师群体的带领下进行的,学校要积极教育孩子们正面国旗,以饱满的状态和情感弘扬国歌的旋律,时刻用昂扬的旋律展示新时期小学生的优良政治面貌,同时也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解爱国主义意义以及爱国的具体表现。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同学们可以将爱国情怀融于演说之中,通过对语言情感的把控来表达对国家深深的热爱,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由校园领导组织升旗仪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可以开阔他们的精神境界,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联系组织,体现功能
在我国,小学应大力推进少先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这样的组织具有鲜明的先锋意识,能够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共产党、对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和支持。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优势,配合负责教师组织一系列爱国思想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为何要爱国,为何要加入少先队,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将国家荣耀与自己的利益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与使命感,同时更好地弱化小学生的功利意识。同时,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活动也有很多种方式,负责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资源情况对活动进行安排:每年的清明节可以组织同学们到烈士陵园祭扫,纪念烈士;也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向同学们讲述伟大革命烈士们的光荣故事,使他们懂得现在的美好生活离不开革命先辈的热血,没有那些为了祖国生存和人民稳定而牺牲的爱国战士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平安稳定,就不可能有祖国的繁荣昌盛,就不可能有我们衣食无忧、受教育、实现梦想的生活;或者以“五四运动”“一二九”等为题材,将少先队精神传播出去,通过深入思考,逐渐培养爱国情怀,让学生肩负起国家复兴的重任,鼓励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继承者。[2]
三、组织活动,深刻落实
在进行生活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小学要抛弃传统的道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道德教育的氛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比如,在开展道德教育活动的时候,可以在一些特定的节日里为学生们放映一些爱国主义电影,或是带领同学们去当地的文化馆、博物馆观看一些展览,让他们从视频、从文物中汲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也可以在“雷锋”纪念日之际,组织学生参加与雷锋有关的志愿活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帮助别人,感受助人为乐的乐趣,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还可以在“父亲节”和“母亲节”这两个重要的日子里,让学生在放学之后为自己的父母做点什么,让他们知道父母的含辛茹苦和伟大,让他们学会孝顺和感恩。同时,在组织各项德育活动的时候,还要利用周围的案例进行有效协助,达到塑造学生优秀品格的目标,让学生的良好道德素养得以形成。[3]
四、强调推进,关注发展
(一)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人,这自古以来就是一项有益于社会的事业。在教育过程中,课程教学具有基本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自由与个性已经是新一代青年看重的特质。然而,过分追求名利很可能会让小学生失去自我,对此,我们需要改变教育理念,把教学目标放在更长远的位置上,考虑怎样把传统文化教育与日常管理和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养成正确的三观,保证他们能够良性地、健康地发展。在小学各个科目教科书中的寓言、名言警句、诗词和课文等都是进行道德教育的绝佳材料,可以在学校内举办读书、演讲活动,让孩子们学会孔孟之“仁义”,体会诗词中的山川河流和爱国主义,感悟文本和寓言所蕴含的生命哲学,这对于培育学生的国家意识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二)重视养成教育
人的价值观念是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逐步形成。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首先,是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教师在小学阶段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以后的学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认真听讲,珍惜课堂的宝贵时光,使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反之,学生若不专心,就会忽视老师讲授的重要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丧失许多重要的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并对每一个主题进行细致的剖析,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影响。二是行动。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人的发展需要。所以,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要经常督促学生养成刷牙、洗头、早晚洗澡等良好的卫生习惯。最后,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的教育,使其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风尚,在道德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结语
在当今社会,小学是学生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加强校园道德教育既可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又可以提高学生群体的道德素质水平。新阶段的小学校园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除了传统的道德教育课程,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实践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未来各小学仍然要对道德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认识,并适时制定对策,指导立德树人教育开展,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更好地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乔俊琴.关于班主任师德的分析[J].魅力中国,2019(32):20-21.
[2]魏道玲.小学班主任素质提升策略解读[J].读与写,2019,17(19):249.
[3]袁丽。浅谈师德师风在班级管理中的体现[J].新智慧,2017(23):41.
[4]马静.传统文化在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有机融入研究[J].新课程,2019(4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