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红色资源用于党性锻炼实践的探索

王贵林

延安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摘要: 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加强党员党性锻炼,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延安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党性教育的实际,针对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党性锻炼的现实困境,提出新时代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 展党性锻炼的对策,对于干部加强党性锻炼,不断坚定对党忠诚、为党尽职的政治担当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 延安文化;红色资源;领导干部;党性教育
DOI:10.12721/ccn.2025.15700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抓好党员干部;抓好党员干部,重点是抓住党性教育。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重要指示精神。做到充分把党在延安留下的红色资源、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对陕西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不断坚定对党忠诚、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为陕西新未来释放强劲的动力有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资源在党性锻炼实践中的作用

葆政治本色的作用。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和本质属性。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风清气正的政治元素和讲政治敢于担当的精神。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党性锻炼的重要载体,锻造和锤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对党忠诚,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定理想信念的作用。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建党百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坚定不移践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着重要作用。延安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丰富的信念信仰元素。各级党员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从延安精神等革命红色文化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把坚定理想信念贯穿始终,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认真学习红色文化,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产党人革命本色,并把这种本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铸就文化自信之魂。

动干事创业的作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是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文化样态,是党的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涵养陕西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源泉。延安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提供平台,使红色基因融入血液,让红色文化浸入灵魂,为陕西新未来激发激励新动力,充分发挥了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作用。

二、红色资源在党性教育实践中的不足

红色党性锻炼的定位不够精准总体来看,全省红色党性锻炼缺乏科学的定位。延安的红色文化资源较多,除了杨家岭、枣园、七大会址外,真正能够树得起、叫得响、推得开的红色文化党性锻炼品牌不多。同时,在应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党性教育时没有精准定位,没有真正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党性锻炼的宝贵财富和有效载体,往往是碎片式红色教育或旅游式的红色体验教育,利用红色文化进行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实效不显著。红色党性锻炼定位还需进一步精准。

红色党性锻炼载体打造仍需努力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党性锻炼实践中,往往在重大节点才有具体宣传,方式、渠道相对单一,载体打造仍然停留在参观学习的老套路。当前党史教育学习如火如荼,延安红色旅游区位优势得到了空前的改变,红色党性锻炼要敢于走出去、引进来,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真正融合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自媒体、红色博览会、红色文化论坛、影视剧等,真正形成配套的网上展馆、党性体验馆、红色文化流动站等活动载体和传承红色基因的平台。

红色文化资源的协同共享合力不足。延安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网络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各系统、各区域往往存在各自为阵、“两张皮”现象,交流交融不深,往往把红色党性锻炼当成红色旅游,甚至等同红色旅游,强调商业价值而忽视了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的作用;在全市范围内没有设置专门机构对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统筹协调,其随意性、偶然性和零碎性因素较多。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党性锻炼实践中的对策建议

精准把握红色文化资源在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实践中的定位一是深入挖掘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精神特质,并将这种精神物质注入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充分挖掘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中具有凝聚向心、感召激励、规范导向、教育塑造的精神特质,切实提升党员干部解决好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感性与理性、外教与内化等问题,使之思想受到震撼、灵魂得到洗礼、境界得到提升,精神得到振奋。二是搞好顶层设计。建立机构和工作机制,形成一个有规划、有协调指挥、有具体落实的机制,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力度,统一策划规划,加大对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支持力度,真正把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与盘活,使之在领导干部党性教育中成为一盘棋、一张网、一个有机整体,力求避免碎片化、同质化等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党性教育效益。三是加强红色文化基地建设。围绕以延安精神为主,结合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构建起覆盖广、特色显、运行佳的红色文化锻炼网络,力求每个具体的教学点都有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以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努力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在锻炼实践中的载体。一是打造红色文化带。一方面,根据红军在延安历史脉络和重要历史事件,加大设施规划和建设,优化红色旅游线路,以七大会址为中心,设计从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等为线索的整体方案,构建转折文化、核心形成等红色文化背景,形成转折之会到核心形成的红色文化路线。另一方面,专题研究形成各个关键节点的事件成因,准确把控每一个关键点的历史意义,在党性教育中着重突出现实教育意义。同时,运用新媒体和大数据平台编制语音、视频资料,建立各点红色教育大数据,普及该地区的免费网络覆盖,形成延安红色旅游大数据库。二是推广体验式红色党性锻炼方式。按照红军当年真实的路线,体验式教学方式为主重走长征路。

协同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在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实践中的合力。一是协同共享。加强与延安干部学院相关机构单位的合作,把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培训班引进来,让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培训班走出去。二是多管齐下。进一步通过宣传促销、推介会、节庆活动等,扩大知名度,提升吸引力。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新媒介,利用大数据开辟传播新渠道,充分展示红色文化党性锻炼的历史内涵。要开辟网上展馆,组织培养或发动一批专业人员或爱好者拍摄微视频,通过微信公众服务号进行展示,增强文宣社会效益。三是通过红色文化党性锻炼的开发和利用,不但使其成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而且可以成其为四方游客参观游览的好去处。一方面,要避免无序的、各自为政的开发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投资浪费,更好地保护了红色遗迹遗址的同时也保护生态。另一方面,要用好红色资源,打造特色红色生态旅游,把整个地区的大数据经济、旅游经济、特色农业经济结合起来,使地方服务业的需求得到同步提高,更好解决地方就业问题,为当地乡村振兴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