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儿科护理之静脉穿刺的方法与研究

王琪 高彩卫

榆林市榆阳区妇幼保建院

摘要: 本文选取曾实施过头皮静脉穿刺的病人100例,以研究临床治疗技术。100例患者中,91例患者一次性穿刺获得成功,6例患者两遍穿刺获得成功,3例患者两遍以上获得成功。把握正确的静脉穿刺的方法,以免对患者进行多次实验,增加患者的疼痛心理,增加家长对护士专业的信心,同时也提升医院护士服务质量。
关键词: 小儿头皮针;静脉穿刺;护理
DOI:10.12721/ccn.2024.15703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引言

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的有效措施,儿童服药依从性差,病情变化快,将广泛采用静脉穿刺治疗方式。如今,静脉穿刺在临床上的意义已经是无法被其它的方式所取代的,并且静脉穿刺还有着一定的缺点。首先,静脉穿刺是在静脉穿刺的初始阶段,作为一个侵入式的操作活动,会给病人造成或多或少的痛苦与不适感,对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很痛苦的挑战,因为反反复复的穿刺不仅使孩子们产生了痛苦、害怕,还让家属心疼焦虑,甚至引发家属的不满意。国内相关研究报告,在常规方法下,一次深静脉穿刺成活率低于80%。与此同时,由于儿童四肢浅静脉细,小儿容易哭闹、激动,且操作协调度较差,不但会造成每一次深静脉穿刺成活率较低,而且还会因反复穿刺加大小儿的痛苦程度和对家庭不信任度,进而加大向医院的投诉风险,并会增加多名护士配合,从而浪费大量人力资源。所以,应该探讨更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增加儿童静脉穿刺成活率。以下本文对医院中针对儿童静脉穿刺的护理干预方式加以分析。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了2022年9月~2023年9月在医院内接受的输液病人100例为实验样本,男62例,女38例,实验时间为1~24(4.9±1.7)个小时。100例病人中,肺部感染54例、消化系统疾患26例、其余系统疾患20例。

(二)穿刺方法

1.选择适合的静脉

进行穿刺时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中,必须要格外小心穿刺血管的选用,以便使一次性穿刺效果更好,也不要见毛细血管就给小儿穿刺,另外,要注意防止把表浅毛小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混乱,必须要选用稳定的,而且自己也有能力可以穿刺完成的小静脉毛细血管,在穿刺血管选用好之后,护理人员用手与孩子们联系,确认是否有需要穿刺的小静脉毛细血管或颤振。对于婴幼儿来说,新生儿头皮下的脂肪非常薄,所以很容易接触到新生儿表面的静脉,从而可以看到新生儿头皮表面的静脉网络分布。因此,正确方法的静脉穿刺可以改善一小时穿刺效果。

2.选择合适的穿刺方法

给孩子穿刺时,要在针柄左右同时握住右手拇指和中指,手指也握在针柄上,进行三指绣。请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静脉的直径、透明度,适当改变反复穿刺力度和针插入频率,当多次穿刺至病人静脉的部分时,才能把穿刺针保护住,以防止出现血液的外渗。若儿外科护士工作人员在穿刺进程中,产生了明显的落空感,但却没有看到回血,这时,护士应反折挤压头皮针,并重新检查皮下穿刺口有无发生回血,必要时也可给与小儿用量适当的生理盐水,检查病人的局部穿刺皮肤有无发生皮下膨胀情况,如没有发生这些变化,则表示穿刺进程顺利,之后即可再给小儿接上输液管路。

3.针体的固定

孩子性格活泼好动,扎的时候针很容易穿破血管,所以扎的时候需要固定好穿刺部位。穿刺成功后,将留置针贴膜用无张力技术水平贴在针柄以下皮肤上。同时,为了避免穿刺过程中针柄悬空,需要将棉球填充在针柄下方。也可使用一个橡胶条从针柄的尾部交叉固定,;最后,将输液管与针的中心固定在一起,放在后颈或耳朵侧面,以免针尾随意晃动。

4.做好健康教育

儿科的护理人员一定要仔细嘱咐小儿父母,不能在穿刺前就对小儿开始喂奶喂水,以防止在穿刺进程中小儿因为哭闹而影响肠胃道,导致出现腹泻呕吐,更严重的情况甚至可能会导致死亡,最后导致发生意外。此外,工作人员在对儿童进行头部的穿刺时,必须提前嘱咐家长,避免担忧,头部穿刺有助于儿童进行输液治疗,需要在家属的帮助下来完成,省去后期的跑针的麻烦,在穿刺成功后需要对此部位进行时刻观察,出现针移位或针柄上的胶布松动或局部血肿等不良现象,也一定要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方法,以确保输液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三)护理方法

1.保证无菌操作

选择穿刺的方法以及穿刺之前,技术负责人都必须事先做好手卫生及穿刺点皮肤消毒工作,并且全程工作都必须遵照无菌操作要求的操作程序进行。

2.心理护理

静脉穿刺期间,要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并根据患者的特征,不厌其烦地与患者开展单纯的沟通,激励与赞扬患者,并且,给予主动协助穿刺的患者贴纸奖赏,以取得患者更积极地协助救治。穿刺前后,要采取轻柔的语调与患者沟通,以减少患者对头皮静脉穿刺的畏惧及陌生感,从而减少了患者的心理痛苦,防止穿刺时出现哭闹。假如在头皮静脉穿刺时,患者哭闹,护士也应该给予患者抚摸与轻拍,缓和患者的不良情绪。

3.保持良好交流

在医院管理中,儿科护理人员应与病人及亲属多沟通,与病人父母保持紧密的接触,获得父母帮助,主动协助诊断和治疗。以有效提升护理服务的效率,提高父母对护理服务的信心,有助于帮扶儿童恢复健康;此外,护理人员要给予儿童和家庭充分的科学教育引导,确保父母可以全面掌握疾病的有关常识,引导儿童主动配合护理,增进医患联系。

三、结果

100例患者中,91例患者一项穿刺成功,单次成功率为91.0%;六例小儿二次穿刺均获得成功,两次穿刺造影成功率为6.0%,3例小儿二次以上获得成功,两次以上穿刺造影成功率均为3.0%。

四、讨论

现代医学理论中,对于儿童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的探讨相对较少,但近年来,为了完善穿刺技术,将之标准化,以便于医院教学的实施。而由于在儿科护理中,儿童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的使用率一直很高,身为一线医务人员,由于日常工作必须应付不少病人,所以,往往还必须完成更大量的儿童头皮静脉穿刺工作,故此,儿科护理人员在平时的医学护理中,必须要拥有充分的爱心、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外,还必须拥有大量的临床工作实践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善于对平时医学护理工作的有关情况总结经验,并不断改进;此外,在临床护理中,更应增强病人的身体健康,使儿医院护理人员能有强烈的责任感开展操作,以便有效增加穿刺效果,同时可以促进护理质量的改善,降低病人的疼痛,增进医患联系,鼓励病人主动协助护士,以便增加临床护理效益。

综上所述,本文给出了患儿正确的穿刺方法和保护方式,从而达到良好的穿刺疗效,一次性的穿刺成功率高达91.0%,值得推荐。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综上所述,在静脉穿刺中实行优质护士,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感,增加一针穿刺成活率和护士满意度。同时也增强了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其交际协调能力,并发挥了其潜在的领导力量,从而提升了医护服务质量,使护患双方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

根据调研发现儿科静脉穿刺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患儿方面问题

在儿科住院的病人中,多数病人是无法明确的表示自己想法的,病人由于无法表示,在进行静脉穿刺的同时往往还会由于害怕而哭闹,给穿刺增加困难,另外,因为儿童大脑血管比较细致,不能找寻,也给穿刺增加一些困难。对于稍微大些的孩子来说,经过一定的交流,还是可以很好的合作,但是也有一点儿因为胆怯或者合作程度足够高,所以也很难实施静脉穿刺,因为父母通常太傲慢了。

2.护士穿刺技术不娴熟

儿科护士头皮难以穿刺的问题是最需要护士经验支持的主要临床技术。儿科患者由于比大脑血管病患者更精细,在护士进针的整个过程中,血管病变的整体感觉不会很强烈,对于没有经验的护士来说,很容易因穿刺点刺穿毛细血管而造成穿刺失败。由于儿科护士的流动性很大,而且临床上年轻护士数量众多,相较而言护士缺乏经验,对毛细血管的解剂和方向并不了解,对毛细血管的深度的掌提也不是非常正确,在加上护士缺乏经验,在反复穿刺的时候姿势不好,或者儿童的身体摆放不方便穿刺使用,又或者护士在引导家属按压时不到位,使患者定位不良,这都会造成护士穿刺的方向错误,进而加大了患者的疼痛,甚至造成了家长遗憾。

3.护士心理素质欠佳

目前的很多家庭中只要一个孩子,也可以想象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疼程度,孩子生病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来源,很多父母都恨不得生病的是自己,由于这些家长的心理紧张程度非常明显,对保护的期望在某种程度上过高。在临床上,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父母,在护士还没有进行穿刺之前,就会直接提醒护士孩子的针不好扎,最好能看好以后一针就能扎好,免得孩子再受二针的痛苦。如果一针扎不进去,就换一个护士来扎。这样一来,对于那些心理素质较低的护士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与此同时,在穿刺过程中,由于医生经常不让一大群祖父母周围的水通过,穿刺过程往往在多位家长的直接监督下完成,这同时也给护士带来了很多心理负担,这也经常导致穿刺时的紧张度降低,以及对针刺静脉穿刺的强烈阻力。

4.护士沟通不到位

护士在日常治疗工作中给予患者积极的人文关怀,态度亲切,经费充裕,协调了护患关系,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如果穿刺失败了,他应该以积极诚实的态度向儿童的父母道歉,并得到家人的理解和原谅。临床上,穿刺前,有的护士没有和家属进行语言沟通,以语言交流方式进行拉进关系来赢取患者的配合,而且级信你个针扎的时候,也并不理解家属的要求,直接反驳家属,穿刺后也不给相关的道歉,觉得儿童静脉穿刺的失败是一种常见的事情,不在意,甚至在穿刺失败后因为孩子家长的抱怨与患者家人进行发生一些纠纷,同样会引起家人的反感和争执索赔。

(二)建议

1.加强儿科护理队伍建设

因为儿科具有任务繁重,职责重,危险高特征,造成儿科医疗人员思想负担大,由此响导致儿科医护队伍不稳定,医疗人员流动度大。再加之儿科各项医护工作专业性强且医疗人员培养时间较长,新生力量增多之后容易出现很大的能力差距。所以,医院主管和科室领导应注重儿科力量的建立,完善儿科的医护设施与条件,提升医护效率。同时制定各项激励政策,以调动医疗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同时,还要加强以老带新机制,着力培育符合儿科特色的护理骨干,建立优秀、稳固的儿科护理队伍,确保儿科医护在静脉穿刺护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能够顺利和高效的完成任务,从面切实提升儿科护理业务的整体水平。

2.提高护士穿刺能力

静脉穿刺是儿科医疗质量的关键保证,更是避免争议的方法。医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合理配置护士人力资源,引导护生从事基础技能较为严格的儿科工作,护士长可以制定特殊的工作规程,加强科室护士的基本技能培训,提高其应急反应能力的操作速度和穿刺成功率。

3.提高护士心理素质

科室穿刺能手应主动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而对于穿刺失败者,要适时予以帮助和奖励,防止其发生重复穿刺的怕难心理。并配合其作好对患者和亲属的解释工作,以得到他们的配合和信赖。而所有护士都应该在工作中不斯强化对知识的掌握,更新自我知识结构,通过不断总结实践突破心理疾病,从而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为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的高质量护理。

4.增强护患沟通技巧

儿科患者是自我表达能力不足的儿童,这就要求儿科护理必须能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并在疾病评估和手术过程中与儿童和家长有效沟通。照料必须热情和关爱儿童,并得到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并为儿童提供情感稳定,以便得到更好的治疗。检查时合理回答家长的问题,发现问题后及时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矛盾和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