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舰船电子装备“以可靠性为中心修理”探讨

仪德杰

旅顺星光机械厂,辽宁大连,116041

摘要: 开展舰船电子装备“以可靠性为中心修理”,能够通过保持或全面恢复装备固有性能,有效避免或降低装备修后一定时间内故障发生的概率;能够在装备修后一段时间内减少故障修复的经费投入;减少或避免发生故障可能带来的较大环境、安全、效能影响。随着新形势下舰船电子装备使用环境、现实需求的变化,装备连续工作稳定性、装备保障时效性的需求在不断提高,“以可靠性为中心修理”已经成为装备修理单位需要认真分析、对待的重要课题,也是装备维修保障发展的趋势要求。
关键词: 舰船电子;装备修理;可靠性
DOI:10.12721/ccn.2021.15700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即“RCM”理论起源于美国,经过多年发展,RCM已从最初应用于飞机及航空领域,发展到如今多个行业,在军民领域均受到高度重视并有较广泛应用。而在舰船电子装备维修领域开展“以可靠性为中心修理”同样逐渐成为装备修理单位的重要思考课题和工作组成,越来越多单位将其作为研究课题。当前,在上层制度层面已有2007年下发的GJB1378A-2007《装备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用于代替GJB 1378-1992版本。

以某型舰船电子装备维修工作为例,“以可靠性为中心修理”,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维修设施设备、维修器材及辅料消耗来达到以下目标:保持该装备固有的功能、性能的稳定性、可靠性水平和安全性,满足该装备出厂指标要求和修理标准要求;确保当该装备的功能及性能稳定性、可靠性水平和安全性下降时能够通过维修措施将其恢复到固有水平。舰船电子装备修理单位开展“以可靠性为中心修理”,需要结合装备特点及修理实际,通过以“判断可靠性维修项目”、“实施相关工作内容”、“不断总结提升”为顺序,组织实施具体工作过程。

一、“以可靠性为中心修理”对舰船电子装备修理的意义

舰船电子装备具有型号类别多、技术先进、系统结构及接口关系较复杂等特点,装备技术状态及工作可靠性、稳定性对舰船航行、观察、通信、导航等功能的顺利实现有重要影响。开展“以可靠性为中心修理”,就是通过相应措施保持和恢复装备固有的可靠性水平和安全性,其不仅对单型装备稳定发挥其功能、性能作用有重要意义,对相关系统乃至整个舰船的正常出航及其使命作用发挥同样具有重要影响。通过保持或全面恢复舰船电子装备功能、性能,能够有效避免或降低装备修后一定时间内故障发生的概率;能够在装备修后一段时间内减少甚至避免故障修复的经费投入;对于发生故障可能带来较大安全、环境、功能实现影响的装备/部件,提高“可靠性”能够减少或避免这种隐患。因此,舰船电子装备修后的“可靠性”高低,不仅反映了承修单位的保障质量和水平,也直接影响承修单位经济效益及形象,甚至会影响舰船自身使命效能的正常发挥。随着新形势下舰船电子装备使用环境、任务需求变化,电子装备连续工作的稳定性、装备保障的时效性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以可靠性为中心修理”已经成为装备修理单位需要认真分析、对待的重要课题,也是舰船电子装备维修保障发展的趋势要求。

二、哪些装备适合开展“以可靠性为中心修理”

从顾客期望来说,其希望每型装备修理都围绕装备修理质量和“可靠性”为中心,但受装备修理周期、环境、费用等因素影响,全面实施“以可靠性为中心修理”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因此,以装备作用、使用特点及发生故障可能带来的影响为基础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哪些装备、部件修理时适合“以可靠性为中心”将更为适宜。以舰船电子装备为例:救生类、罗经类、操舵仪等涉及人身与航行安全的装备;计程仪、测深仪等带有水下湿端部分,发生故障时可能影响舰船安全且不便于维修并可能带来较大经济损失的装备、部件;对舰船使命作用发挥有重要影响的重点装备等。上述装备、部件在修理时更应强调“以可靠性为中心”。

三、分析确定舰船电子装备“以可靠性为中心修理”的维修项目

(一)、要素确认

开展“以可靠性为中心修理”的前提是先了解不同装备有哪些要素影响其“可靠性”,只有真正分析清楚这些影响要素才能实施“可靠性为中心”相关工作。因此,进行装备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过程必不可少。分析过程应按顺序至少回答以下七个问题:一是功能:即装备的功能及相关的性能标准是什么;二是故障项目:即什么情况下装备无法实现其功能;三是故障原因:即引起装备各功能故障的原因是什么;四是故障影响:即各故障发生时,会带来什么影响;五是故障后果:即各故障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严重后果;六是主动故障预防:即做什么工作能够预估或预防故障发生;七是非主动故障预防:即如果无法进行适当的预防性维修措施应怎么办。

(二)、分析过程

1.收集装备信息。包括:装备类别、装备型号、装备概况、构成、功能(含隐蔽功能)等;装备的故障信息,例如故障项目、故障原因和故障影响,功能故障检测判断方法等;装备的维修保障信息,如维修方法和所需人员、设施设备、器材、维修费用信息等。

2.确定重要功能装备/部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确定为舰船电子装备的重要功能装备:装备故障可能影响安全;装备故障可能影响系统或舰船任务完成;装备故障可能导致重大经济损失;装备隐蔽功能故障可能导致前面几种情况发生。

注:确定舰船电子装备重要功能装备应遵循自上而下顺序。先从系统级开始,逐步细化至单装级、大部件级、器件级,至直接更换或修复的最低层次上的单位为止;从系统级开始自上而下对各个层级上的组成进行重要功能分析、判断。

3.确定舰船电子装备“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单元

在确定重要功能装备/部件基础上进行“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项目” 确认。以舰船甚高频无线电电台为例:若经判定其重要功能部件为发射机内发射板上的某功放模块,则发射板为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单元。(注:一般将最低层次重要功能装备/部件的上一层确定为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单元)。

4.根据确定的“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单元”分析其相应的具体维修工作内容,并开展后续维修工作。

四、如何实施舰船电子装备“以可靠性为中心修理”

实施舰船电子装备“以可靠性为中心修理”应开展长期的装备状态监测及相关信息数据收集,并在科学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开展工作。该过程应该结合装备修理实际情况进行不断改进完善,实施过程应包括:

(一)收集舰船电子装备各类功能、状态信息并完善故障相关数据;

(二)完成舰船电子装备“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项目分析;

(三)结合舰船电子装备保障工作实际进行试点。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项目分析结果,实施内容纳入装备修理工艺文件中并执行;

(四)舰船电子装备修后“可靠性”相关数据收集与反馈;

(五)及时开展舰船电子装备总结、分析与改进。

五、结束语

开展舰船电子装备“以可靠性为中心修理”工作,其精神内涵和要求已很大程度上被融入在装备修理各项标准、制度和修理的具体工作内容中。装备修后的“可靠性”来自于对装备修理过程的细节把控,取决于维修人员对装备修理工作要求的执行程度。随着舰船电子装备维修工作要求的不断完善与优化,装备修理后的“可靠性”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装备维修保障要求也将会越来越受到各相关方的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决策模型》,贾希胜·著,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年1月

2.《舰船装备总体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吕建伟等·著,教育科学出 版社,202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