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牛羊寄生虫病与猪瘟病综合防治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余金良 牛然

鹤壁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河南鹤壁,458030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牛羊寄生虫病与猪瘟病的综合防治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首先,分析了牛羊寄生虫病和猪瘟病产生的原因,强调了它们对养殖业的危害。随后,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综合防治模式构建策略,通过实际案例研究,证明了该模式在牛羊寄生虫病与猪瘟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的有效性。强调了这一综合防治模式的重要性,以减少牲畜养殖业的损失,保障食品安全。
关键词: 牛羊寄生虫病;猪瘟病;综合防治模式
DOI:10.12721/ccn.2023.15707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 言

牛羊寄生虫病和猪瘟病是畜牧业中常见的传染病,它们对畜牧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将分析这两种疾病的产生原因,以及构建综合防治模式的有效策略。通过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疾病的传播,从而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牛羊寄生虫病产生的原因分析

1.1生态环境因素

不合理的圈舍和饲养环境是寄生虫病的温床。过度拥挤的牛羊圈舍使动物更容易接触到感染寄生虫的卵或幼虫,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此外,缺乏干燥和清洁的栖息地会提供理想的生长条件供寄生虫繁殖。湿润和脏乱的环境有利于虫卵的存活和孵化,从而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气温和湿度等气候因素对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在温暖潮湿的气候下,许多寄生虫能够更快地发育和繁殖。季节性变化也影响寄生虫的活跃程度,使某些季节或地区更容易受到寄生虫感染的影响。例如,雨季可能会导致草地和牧场上的寄生虫数量激增,因为湿润的条件有利于它们的生存。不良的饲养管理实践,如不定期的驱虫和免疫措施,会增加寄生虫感染的风险。不合理的饲养方式可能导致牛羊的体力下降,免疫系统受损,从而使它们更容易感染寄生虫。缺乏定期的寄生虫控制措施会导致寄生虫在牲畜中的积累,最终引发感染和疾病。

1.2动物管理因素

过度密集饲养环境下,牛羊之间的接触更为频繁,这为寄生虫传播提供了更多机会。当动物紧密挤在一起时,寄生虫传播的概率增加,因为它们可以更容易地传递给彼此。此密度也可能导致卫生条件的下降,使寄生虫更容易生存和传播。传统的放牧饲养方式通常涉及将牛羊在开放的牧场或草地上放牧,它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寄生虫的卵和孢子。这是因为寄生虫卵和孢子可以存在于土壤和植物上,动物在采食和奔跑时会与这些寄生虫接触,导致感染的风险增加。

1.3现代的封闭式饲养

在现代封闭式饲养环境中,牛羊寄生虫病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高密度饲养使得动物之间的接触频繁,寄生虫更容易传播。粪便管理不善会导致寄生虫卵在饲养环境中积累,增加动物感染的风险。此有限的放牧机会削弱了动物自然减少寄生虫感染的能力。不当的饲料管理可能会降低动物的免疫力,使其更容易感染寄生虫。封闭式饲养环境缺乏自然控制因素,导致寄生虫数量增加。过度使用抗生素和抗寄生虫药物也可能导致寄生虫产生抗药性,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二.猪瘟病产生的原因分析

2.1病毒特性及突变

猪瘟病的发生与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特性和突变密切相关。ASFV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病毒,其遗传物质的异常变异性是造成不同毒株的出现的关键因素。这种变异性使得ASFV在不同地区和时间呈现出多样性,挑战着疫情的控制和防治工作。ASFV的基因组极其庞大,包括数百个基因,其中一些基因编码着病毒的外壳蛋白、蛋白酶以及其他关键的生物活性分子。由于这些基因的高度变异性,ASFV在不同环境中逐渐发生了不同毒株的演化。这使得病毒能够适应宿主的不同免疫压力和抵抗措施。这种病毒的高度变异性带来了一些挑战,尤其是在疫苗研发和治疗方法的开发方面。

2.2病毒传播途径和控制手段

猪瘟病的发生原因涉及多个因素,其中主要包括病毒的存在和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猪瘟病毒是这一疾病的主要致病因子,而其传播途径多种多样。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只,这包括感染者与健康猪只的密切接触,这一途径在养殖场内尤为常见。野猪也可以成为病毒的潜在宿主和传播媒介,因为它们可以与家养猪发生接触,并将病毒引入养殖场。除了直接接触,间接途径也是病毒传播的重要方式。运输工具、污染的物品和设备等都可能携带病毒,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因此这些因素需要密切监测和控制。

2.3生物安全措施的缺失

不适当的猪场管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一些猪场可能没有有效的隔离措施,使得患病的猪与健康的猪共存,从而促进了病毒的传播。清洁卫生标准的不达标也可能使得病毒在猪场内得以滋生和传播。因此,改进猪场管理,包括隔离措施和清洁卫生标准,对于控制猪瘟的传播至关重要。无限制的猪只运输也是一个潜在的风险因素。如果不采取适当的隔离和检疫措施,病毒可能会通过感染的猪只传播到其他地方。不合规的废弃物处理也可能引发疫情。废弃物中可能含有病毒,如果不经过正确的处理和消毒,就可能对环境和其他动物构成威胁。因此,建立合规的废弃物处理流程和消毒标准对于减少猪瘟的传播风险至关重要。

三.牛羊寄生虫病与猪瘟病综合防治模式构建的有效策略

3.1预防与控制措施

加强兽医队伍和养殖户的防病意识,开展针对畜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活动,提高其对牛羊寄生虫病和猪瘟病的认识和防控能力。同时,利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如宣传册、宣传视频等,向广大养殖户普及科学防疫知识,提高他们的防疫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加强牛、羊、猪等畜禽的饲养管理,科学配制饲料,合理搭配饲料种类,保证其营养均衡,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建立健全的畜牧业管理制度,规范养殖场的日常管理和操作流程,确保畜禽养殖环境卫生、有序。通过健康的饲养管理来提高畜禽的免疫力,降低牛羊寄生虫病和猪瘟病的发生率。建立畜牧业疫情监测与报告机制,加强对牛羊寄生虫病和猪瘟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上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调配防疫资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和暴发。

3.2寄生虫病的管理

选择对牛羊寄生虫有效的药物,最好是根据兽医的建议。不同寄生虫种类可能需要不同的药物,因此定期咨询专业意见是关键。确保使用药物时按照产品标签上的指导进行,以避免过度使用或误用药物。定期的驱虫计划是非常关键的。这意味着在寄生虫季节之前,按照建议的时间表进行驱虫,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寄生虫感染。兽医可以提供关于何时进行驱虫的建议,以确保最佳的效果。过度利用草地是寄生虫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采用合适的放牧策略至关重要。这包括轮牧,即不在同一块草地上连续放牧,以让寄生虫在未使用的地区死亡,减少感染机会。此外,定期更替放牧区域也有助于降低寄生虫负担。

3.3猪瘟病的控制

新引入的猪应首先进行隔离,以确保它们与现有的养猪群隔离开来。在隔离期间,应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包括体温、食欲、呼吸等方面的观察。这有助于确保新进猪只没有感染猪瘟病,从而减少疫情的风险。定期对猪栏舍和设施进行消毒是非常重要的。消毒可有效杀死潜在的病原体,包括病毒和细菌,从而减少疾病的传播。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方法,确保消毒的全面性和彻底性。维护干净的环境对于预防猪瘟病也是至关重要的。定期清理养猪场的废料和粪便,防止积水和污秽的地面,减少害虫的滋生。这些措施可以降低传染风险,提高猪只的生长和健康水平。

结束语

牛羊寄生虫病与猪瘟病的综合防治是畜牧业领域的一项紧迫任务。通过采取疫苗接种、卫生管理和生态平衡等有效策略,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疾病的传播,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这一综合防治模式的成功实践将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维护畜牧业的可持续性,并减少经济损失。我们呼吁政府、农户和兽医部门共同努力,共同应对这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