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神经外科ICU是医院内部的专科ICU,其收治的患者具有致残率高和病情危重的特点,使该类患者的护理难度也相对较大。而通过构建神经外科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能够有效评估患者的日常护理质量,为后续的质量改进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参考。本文利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模式,结合种方法检验及专家评定,构建神经外科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成立课题组
本次研究的开始时间为2020年2月,结束时间为2021年1月,选取我院医护人员9名,组建成为专项课题小组。其中,男性人员3名,女性人员6名。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人数均为3名,博士学历、硕士学历和本科学历的人数分别为2名、3名和4名。人员职务:护理部副主任、外科总护士长、神经外科ICU医疗主任、科护士长和护士长均为1名,质控专员和循证小组护士均为2名。该专项课题小组的职责,主要负责搜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筛选符合标准的咨询专家、拟定神经外科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并完成咨询问卷的编制、发放、回收、数据分析及统计工作。
1.2 设计咨询问卷
设计咨询问卷的工作,主要由搜集相关文献和半结构式访谈构成。依据“6S证据模型”,通过万方、知网、维普等国内外数据库,检索近5年内神经外科ICU患者相关质量控制及评价指标的相关文献,将其纳入咨询问卷的研究范围。经全面检索后,共有6篇符合标准的国内外文献被纳入其中。而半结构式访谈的对象,由8名神经外科ICU医护人员构成[1]。其中,医生和专科护士的人数均为2名,其余4名为该科室的护理管理人员。循证小组护士采用录音与文字的方式,对半结构式访谈的内容予以记录,为后续的资料分析、整理和归纳工作提供信息参考。
并根据护理规范及相关的数据资料,结合神经外科ICU的特点,提炼出“护理评估”、“病情监测”、“护理安全”等相关主题,完成初步拟定指标条目池的工作,并制定首轮专家咨询问卷[2]。该问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数量,分别为3项、14项和92项。三级指标不仅包括指标名称和计算方法,还涵盖了资料收集方法与构建依据。同时利用Likert 5级评分法,依据重要性的高低对各项指标进行赋值,分值越高代表越重要。最后在问卷中留出专家修改和补充意见的区域,以及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为咨询问卷的后续完善提供良好正确的方向指引[3]。
1.3 德尔菲专家咨询
1.3.1 专家纳入标准
依据工作经验确定咨询专家的纳入标准:①学历和职称的最低要求为本科和中级,并主持或参与过神经外科ICU护理工作的相关课题。②具有多年的神经外科ICU临床实践经验及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③工作单位至少为三级甲等医院。
④在神经外科ICU护理或管理岗位的工作年限超过10年。⑤积极认真参与本次研究,且能够按照要求顺利完成2轮专家咨询。排除标准:学历、职称、工作经验、工作单位、工作年限及参与度不符合上述标准的专家。所有专家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2 实施专家咨询
利用面对面交流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向符合标准的专家发放并回收咨询问卷。首轮问卷的回收周期为1周,为了避免短期记忆印象评价偏倚,第二轮问卷应间隔20d以上再发放[4]。待首轮问卷回收完毕后,应根据咨询专家的意见对问卷内容进行汇总与优化,并制作完成第二轮问卷,其回收周期也为1周。本次研究确定指标的入选标准,共包括重要性赋值均数≥3.99、变异系数≤0.22和满分比>20%三个标准,只有同时满足3项标准方可保留,反之则参考专家意见,并通过小组成员讨论后决定指标取舍[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 2010、SPSS 20.0和用yaaph 11.0软件,完成各项数据的录入、统计和分析,以及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工作。利用咨询问卷回收率、权威系数、变异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代表专家积极系数、权威性、指标变异程度及协调程度。并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指标的权重予以确定,若一致性比例<0.1,则表明各指标权重分配合理,一致性较好。
2. 结果
2.1 咨询专家基本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的专家人数共计60名,分别来自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和重庆市五个省市的12名三级甲等医院。其中,男性人数为15名,女性人数为45名。最大年龄为58岁,最小年龄为35岁,平均年龄为(45.2±1.3)岁。最长工作年限为30年,最短工作年限为12年,平均工作年限为(21.4±1.3)年。学历情况:博士人数为15名,硕士人数为35名,本科人数为10名。职称情况:正高级和副高级均为25名,中级为10名。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神经外科护士长、神经外科ICU医疗主任、专科临床护理专家均为8名,专科护士长为20名。
2.2 专家的积极性、权威性和意见的协调性
首轮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和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5.00%和0.95。第二轮询问卷的回收率和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00%和1.00。由此可见,60名咨询专家对本次研究的积极性相对较高。而首轮专家的权威系数、判断系数和熟悉系数,分别为0.896、0.955和0.839。第二轮专家的权威系数、判断系数和熟悉系数,分别为0.900、0.961和0.836。这就表明参与本次研究咨询的专家,在该领域的权威程度相对较高。首轮咨询各指标的重要性得分均数在4.16-5分之间,满分比为23.32%,变异系数<0.127,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1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第二轮咨询各指标的重要性得分均数在4.13-5分之间,满分比为24.13%,变异系数<0.225,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2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3 专家咨询结果
首次制作的神经外科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监护环境设备配置、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护理教学培训配置、护理组织管理配置等二级指标,以及专科理论培训落实率、监护设施完善率和患者转入制度的完善率等三级指标。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在原有神经外科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病情处置和健康宣教等二级指标,以及专科护士培养、护士离职率和护士长在岗履职等三级指标。并对评估设施、重症并发症监测和护理风险评估等三级指标加以调整和修改,使构建完成的神经外科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变得更加全面。最终确定的一级评价指标、二级评价指标和三级评价指标,分别为3项、17项和104项。
3. 讨论
通过分析60名咨询专家的学历、工作年限、工作职位和学历水平等信息,可以发现专家的资历背景较为扎实。从两轮问卷回收率、变异系数与肯德尔和谐系数的角度来看,能够发现专家对本次研究具有极高的积极性和兴趣,且对指标的意见一致性与协调性较好,故专家咨询的可信度非常高。而且,本次研究是通过“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模式,依据质量问题和循证方法为依据,利用半结构访谈法、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让神经外科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及权重得以明确,使其更加全面可观的评价神经外科ICU护理质量。为该科室的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工作,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靖,李彦蓉,王庆珍.神经科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3050-3053.
[2]李素萍,牛亚琦,赵娟,张克让.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式构建精神科开放病房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护理研究,2018:93-96.
[3]张丽娟,马玉红,刘琳.患者及家属评价眼科病房护理质量的指标构建质性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2341-2344.
[4]李利.护理专科质量监测指标的建立对神经外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9:278-279.
[5]陈韵芳,陈娜,向洋,郝艳华,吕丹.ICU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1586-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