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育猪的养殖过程中,饲养技术与疾病的防治技术都十分的重要,与养殖者的经济收入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从根源上切断病菌感染源,这样才能使保育猪健康茁壮的成长。当猪仔断奶之后就会进入到保育期,非常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害,进而引发各种疾病,这时如果在饲养管理及疾病预防方面掉以轻心,就会增加保育猪引发疾病的风险,严重的还会导致保育猪死亡。所以,在这一个时期内必须要对保育猪进行专业化的饲养管理,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防治管理体系,这样才可以真正提高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
1.保育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1.1做好猪舍准备工作
所谓保育猪,就是指断奶之后的仔猪,这时候的仔猪需要面对一个新的生长环境和生活方式,所以,在正式进入猪舍之前,养殖人员就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进出机制,以此来对不同生育期和不同生长周期的仔猪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避免出现混养或是散养的情况。而且,养殖人员也要认真做好猪舍的卫生工作,特别是猪舍当中的死角,更是要打扫干净。如果当地的经济条件允许,养殖人员也可以通过高压水枪等清洁猪舍,预防猪舍内滋生大量的细菌。此外,在饲养保育猪的过程中,猪舍内其他各种基础设施,如食槽或水槽等,也要做到定期消毒,保温箱要按使用周期定时更换,这样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才能符合规范标准的要求。当到了猪瘟病的高发期,对猪舍就要做到及时通风换气,确保猪舍内的各种基础设施都可以正常使用,为保育猪的健康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2保育猪要进行分群管理
为了能够使保育猪更好的生长,防止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养殖人员就要让保育猪在之前的猪舍内断奶7天,在此期间观察保育猪的生长情况,看保育猪是否已经适应了新的生长环境,当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以后,才可以把保育猪转移到新的猪舍当中。养殖人员对这些新转移过来的保育猪还要进行科学的培训,帮助它们学会睡卧、排泄、饮食等技能,并帮助同一批进来的保育猪可以尽早对立进行进食和日常生活。
1.3加强保育猪的饲养管理
养殖人员为了可以让保育猪更好的生长和发育,就要在保育猪的饲养过程中让其自主觅食。这就需要在猪舍或是保育猪的活动范围内,保证食槽内的饲料充足,而且饲料的营养必须充足且均衡,这样一来,就算有一些保育猪还不能够进行自主觅食,但也不会长期处于饥饿的状态。同时,养殖人员也要保证保育猪日常的饮水,通常保育猪的饮用水都是以温开水最合适。每天对猪舍内食槽中的饲料和水槽中的饮用水进行更换,这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保育猪每天用食和饮水的状态,如果发现有任何异常情况,都要将保育猪送到当地兽医站进行及时的治疗。
1.4养殖密度要合理
由于保育猪属于刚刚断奶的阶段,对于新的生长环境和生活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应,因此,一定要合理控制保育猪的养殖密度,避免出现养殖密度过小或过大而对保育猪生长造成的影响。如果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保育猪的数量较大,猪舍的面积较小,就会使空气流通困难,保育猪个体的生存空间也会遭到压缩,这样不但或使保育猪的活动范围受限,还有可能会引发其他各类疾病,对保育猪的健康生长十分不利。可如果猪舍的面积足够大,可是保育猪的数量较少的话,就会使保育猪的饲养成本增加。所以,养殖人员一定要根据保育猪的数量和大小,科学合理的分配保育猪的养殖密度。同时,对猪舍内外的温度和湿度也要进行严格的把控,防止由于季节变化而引起温差较大,对保育猪的健康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1.5做好消毒与驱虫工作
养殖人员在对猪舍进行消毒之前,一定要将猪舍彻底打扫干净,像外面走道、猪舍门口、猪舍外部等地方也要加强打扫的力度。在实际的消毒过程中,包括环境消毒和带猪消毒两种,养殖人员一定要认真执行卫生消毒制度。进行环境消毒时,需要每天在猪舍门口的消毒池内放入火碱水,而且每周都要更换两次。在缓冲区间内,也要放入适量的洗手盆,并在里面放入新吉尔灭或是来苏尔等消毒水。猪舍外部整体的养殖环境也要进行定期消毒,如尿水沟和排粪通道等地方,可以使用4%-5%的烧碱溶液来进行消毒,周期为10天-15天。在进行带猪消毒时,可以通过高锰酸钾、过氧乙酸和百毒杀等的交替使用来对猪舍进行全面的消毒。而驱虫管理就是对保育猪体内和体外的寄生虫进行消杀,其中包括了疥螨、蛔虫和虱子等,在保育猪日龄为35天-40天的时候进行驱虫管理最合适。在驱虫工作完成后,养殖人员要将保育猪的粪便进行彻底的清除,避免粪便当中的虫卵进行大量繁殖,进而出现二次污染。
1.6正确接种疫苗
在保育舍内对保育猪接种疫苗时,疫苗的种类都是以口蹄疫疫苗、猪伪狂犬病疫苗、猪瘟疫苗为主。如果保育猪期间出现了过敏的现象,就要及时将过敏的保育猪放到空圈内进行隔离观察,也可以有效防止其他猪仔对其进行挤压,等到过敏的保育猪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且恢复以后,才能够将其进行放栏处理。当保育猪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就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救治,可以对保育猪注射肾上腺激素来进行治疗。但应注意的是,如果长期频繁接种疫苗,也会对保育猪的健康生长造成影响,例如:仔猪的食欲会有所下降,自身的免疫系统功能也会减退,激素的平衡也将受到影响,严重的可能还会出现交叉感染的现象。
1.7做好保育猪的日常观察
养殖人员不仅要做好日常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对保育猪的日常生长情况,包括:尿液的颜色、排便的次数和数量、精神状况、呼吸情况、体温、饮食饮水的实际情况等也要进行认真的观察。而且,养殖人员也要帮助当地的兽医人员做好保育猪的一些常规检查,像保育猪的称重、免疫管理和疾病的治疗等,如果发现保育猪出现了异常情况,就要及时向当地的兽医站进行上报。如果有病弱的仔猪,首先要将其单独饲养,进行特殊的护理,把它们隔离起来进行观察。如果仔猪感染了疾病,就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加强对其的护理。一旦仔猪出现了大面积死亡的情况,养殖人员就要联系当地的兽医站,对仔猪进行全面的扑杀,防治疫情的四处扩散和传播。
2.保育猪引发疾病的原因分析
2.1保育猪种猪群健康状况不佳
如果在保育猪实际的生产当中,种猪群里面出现了原始疾病,例如:猪萎鼻、猪流感、猪伪狂犬、蓝耳病等呼吸道疾病,不但会对保育猪自身的将抗生长造成影响,还会在短时间内传染给附近的保育猪群,进而形成大规模的传染,这时候就需要养殖人员及时的进行观察和治疗,并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2.2保育猪免疫力低下
一般来讲,保育仔猪的免疫保护来自于两个要素,即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母乳是被动免疫的来源,是指仔猪在断奶以后,身体内的母源抗体继续下降,这时候的仔猪基本上都处于3周龄以前,其主动免疫系统还没有开发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引发疾病。当仔猪长到4-5周龄的时候,尽管自身的抗体有所增加,可是发育功能还有待完善,体温调节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果这时候猪舍内的通风不畅,仔猪的抵抗力就会大大降低,最终诱发肺气喘或猪流感等疾病。
2.3受到应激因素的影响
应急因素包括了气候骤变、疫苗注射的问题、临时更换饲料、断奶、转栏等,由于保育猪对新的生长环境、生长方式,以及新的饲料并没有完全的适应,造成了自身的抵抗力较低,很容易引发呼吸疾病。
3.保育猪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
3.1副伤寒病
副伤寒病也被称为猪沙门菌病,是保育猪在养殖过程中,有沙门菌所引起的一系列保育猪传染病。一般来讲,6个月一下的仔猪更容易患上副伤寒病,特别是在潮湿阴冷,而且雨水频繁的季节更容易发病。在副伤寒病的防治过程中,养殖人员一定要为保育猪和仔猪及时接种疫苗,同时,也要对猪舍进行全面的消毒杀菌工作,进而可以使猪舍的防寒保暖工作得到有效保证。如果发现保育猪群中有仔猪已经换上了副伤寒病,养殖人员就要在第一时间内把这些患病的仔猪进行隔离观察,在兽医人员的正确指导下,通过药物对仔猪进行治疗。如果在治疗期间患病猪反复发病,甚至出现了猪死亡的情况,就需要养殖人员讲病情严重的保育猪及时送往当地的兽医站进行处理,病死的保育猪也要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防治病菌到处扩散,进而引发大面积的疫情。
3.2多系统衰竭综合疾病
当仔猪断奶以后可能由于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环境而引发多系统衰竭综合征,这种病是由圆环病毒2型引起的,属于传染性疾病,主要症状为猪皮肤变得越来越苍白,毛孔变得无光泽而且十分粗糙,也有些保育猪会变得十分消瘦。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是一种危险性非常大的猪传染病,因此,在对此病进行预防的时候,应该从保育猪的引种做起,进而可以从源头上预防该病的发生。在保育的过程当中,如果养殖人员发现了有保育猪应患上此病,或是有与此病相似的一些症状,就要通过兽医人员正确的指导,给保育猪进行药物治疗,常见的药物有:板蓝根、抗生素、黄芪多糖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保育猪由于体量不同,当时的症状也不同,因此,在保育猪的生长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的抗药性,这就要求养殖人员在对保育猪进行用药的时候,一定要科学的控制好药剂量,防治由于用药过量而使保育猪患上其他综合性疾病,影响到保育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也能够使养殖人员降低经济损失。
3.3气喘疾病
通常情况下,保育猪所患的气喘病都表现为猪肺炎,这是由于保育猪呼吸道出现问题而引发的一种疾病,气喘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保育猪的呼吸加快,肚子变得一大一小。很多保育猪在患上气喘病之后,都开始用腹部呼吸,精神状态不佳,出现萎靡的情况,身体温度会在短时间内持续上升,皮毛也会变得无光泽且十分粗糙,眼睛内部出现大量的分泌物,喜欢独自活动,喜欢在阴凉的地方活动。对保育猪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保育猪气喘病的最有效方法,同时也要加强对保育猪饲料、饮水的管理,这样才能确保保育猪可以摄入足够的营养,进而提高保育猪的免疫能力。而且保育猪自身的体重较轻,在新的生长环境中不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抗病性较差,这些也会使保育猪容易患上气喘病。预防保育猪患上气喘病,可以在每吨的猪饲料当中加入200g的泰妙菌素、200g的林可霉素和300g的氟苯尼考。如果已经发现有保育猪患上了气喘病,养殖人员可以对保育猪注射氧氟沙星或林可霉素,或者将其直接掺入到饲料当中,以此来对患病猪进行治疗。
3.4猪水肿病
想要有效预防猪水肿病,养殖人员就一定要采用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确保保育猪饲料具有充足的营养。在保育猪日常的饲料当中,蛋白质的含量不宜过高,在饲喂过程中也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抗菌药物或是维生素E等。特别是对于刚出生的仔猪来讲,对其所需的饲料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控制,采取过度喂养方式,避免由于突然发生改变而导致仔猪不能适应,最终引发猪水肿病。我国目前对于猪水肿病还是以综合治疗为主,在猪发病后,要对病猪进行镇静解毒,使其可以接受抗菌消肿,以及强心利尿的治疗。猪仔患上水肿病的前期,症状主要表现为胃壁出现水肿,或者其他部位也会出现明显的肿胀,这就需要进行及时治疗,不可一拖再拖。在治疗的过程中,中药的计量也可以适当增加,这样能够提高保育猪的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
3.5流行性腹泻
对于保育猪诱发的流行性腹泻,最好的预防办法就是接种疫苗。可以在生产之前的1个月,对母猪进行流行性腹泻二价苗的接种,进而避免母猪患上传染性胃炎,而且,通过对母猪接种疫苗,也可以提高母猪喂养的效率。如果到了深秋或是冬季,气温较低的时候,养殖人员要及时做好保暖工作。如:可以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提前制定出一套完善的隔离方案,防治流行性腹泻的四处蔓延。由于此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一旦保育猪发病后,就要在第一时间内对其进行隔离治疗,方法以补液或抗菌为主。也可以在病猪的皮下注射流行性腹泻高免血清,为其补充生理盐水,预防病猪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4.结语
仔猪在刚断奶以后就要进入保育阶段,开始适应新的生长环境,并开始学习独自觅食。这一阶段的保育猪还不具备较强的抗病能力,而且体重较轻,需要养殖人员对其加强饲养管理,最好猪舍的前期准备工作,对猪进行分群调教,合理控制好养殖密度,以及做好猪舍内外的卫生消毒工作,以及保育猪的驱虫工作。对于副伤寒病、多系统衰竭综合疾病和气喘病等常见疾病,也要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保育猪的免疫能力,为其可以健康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小苗,周玉照,刘喜雨.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要点[J].今日畜牧兽医.2021(01)
[2]李红艳,王喜明.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J].今日畜牧兽医.2021(04)
[3]葛金涛.保育猪养殖技术要点[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12)
[4]王海燕.保育猪的养殖管理措施[J].农家参谋.2022(19)
[5]谭卫莹.规模化生猪饲养场保育猪养殖管理技术[J].中国动物保健.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