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探索劳动教育在青少年全面发展中的实践价值

赵桂萍

迁西县第三中学,064300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劳动教育也被赋予了与过去不同的全新含义,这是由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人才的需求和教育的要求而决定的。对于现代的教育变革来说,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是能够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真诚劳动精神、健全人格思想的创新途径。我们必须对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才能更清晰地了解当下中学劳动教育中的困境和需要面对的多种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促进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劳动教育;青少年;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09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劳动教育具有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功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五育融合”协同育人的关键课程。2020年3月以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使初中劳动教育实践有了最新的政策指导。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开展初中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需要进一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实施策略。

一、以劳动综合育人为导向,设计指向劳动素养培养的课程目标

劳动教育具有综合育人的功能,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能将五育融合,因为任何有价值的劳动都涉及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科学知识综合运用,需要付出努力与体力,需要追求效率与精益求精,从而达成五育并举的功效。因此,劳动课程设置必须以劳动综合育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同时,需要将劳动素养各方面视为整体,进行整体性目标设计与培养,以防止因课程目标设计或课程实施不当,在设计与培养过程中出现劳动素养“单方面”的设计与培养。如,只注重培养劳动观念、知识、能力或品格中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为了强调劳动课程培养学生的整体性劳动素养,应将培养劳动综合素养界定为学校劳动课程设置的目标,这也是学校劳动课程的归宿。为此,学校劳动课程必须明确该课程的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劳动综合素养,以防止劳动教育实践偏离劳动素养培养的轨道或育人目标的实现。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必须做到:第一,劳动课程目标设计要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懂得劳动创造幸福的基本道理,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感情和观念。第二,劳动课程目标设计要发展学生的劳动统筹规划思维和必备的劳动能力,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劳动技能,能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根据具体的劳动目标、任务、情境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劳动方案。第三,劳动课程目标设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在劳动中引导学生养成自愿劳动、安全劳动、诚信劳动、协作劳动、创造性劳动、吃苦耐劳的习惯与品质。第四,劳动课程目标设计要涵育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引导学生继承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弘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形成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而甘于奉献、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

二、以劳动实践项目为主线,建构指向劳动素养培养的课程内容

劳动课程内容是学校劳动课程实施的核心要素和载体,直接影响与决定劳动教育活动方式、劳动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等。因此,劳动课程内容的建构必须以劳动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为主线,挖掘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中具有劳动价值体认、劳动任务解决和劳动创造等劳动教育元素的课程资源开发劳动课程内容。在开发与组织劳动课程时,必须以学生的经验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同时观照劳动课程的教育性、统整性、实践性与创新性,因地制宜,从区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入手,以学习与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为主线,整合资源,开发劳动实践项目,形成劳动课程。在劳动育人方面,劳动课程实施者要重视劳动知识、能力与价值三者间的相互形成、转化和提升,在劳动实践与劳动素养培养之间建立自然和自觉的关联。在统整性上,劳动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既要统整各学段的劳动内容衔接,防止不同学段内容的重复或断裂,又要统整多学科知识经验和多方面课程资源,让学生能够在多元的劳动任务、劳动情境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方面经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性上,注重以劳动实践项目为抓手,形成系列化、进阶性、序列化的劳动任务群,通过设计真实、可操作的劳动任务、劳动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劳动实践,认识到不通过劳动实践、劳动体验却期冀学生的劳动素养得以提升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创新性上,要将劳动内容建立在现代科学发展和价值观基础上,关注全新的劳动形态、劳动要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任何现实的实践过程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只有不断融入新的生产要素、劳动能力与精神品质,与时俱进地组织劳动教育内容,才能与学生发展和时代变化建构起有效联结。

三、以筹划思维训练为抓手,实施指向综合素养提升的劳动课程

应当通过劳动课程实施,培养学生劳动方案设计能力、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能力、分工与合作能力、劳动创造能力和筹划思维能力等,以培养学生劳动综合素养。劳动课程实施者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综合素养或进行劳动素养“整体性”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以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为中心环节,把劳动综合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劳动实践全过程,紧紧围绕劳动综合素养提升目标,坚持劳动与育人的有机统一,寓教育于劳动之中,整体推进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劳动素养的培养及其形成呈现出过程体验性、探究反思性、综合淬炼性与社会实践性等特性。”一方面,要充分给予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无论对劳动的认识有多少种,其最终都关乎实践。”学生只有在鲜活、实在的劳动实践中参与不同形态的劳动,才能真正获得和展示相应的劳动技能,体验不同行业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成就感,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同时,感知到只有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在具体劳动过程中才能创造一定的劳动成果,让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也才能真正创造美好生活。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在劳动过程中适时地运用教育机智,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指导学生提升劳动技能,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思索和感悟劳动精神与劳动品质,让学生各方面的劳动素养均得以发展,成为真正品行端正、技能娴熟、积极上进的劳动者。再者,要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实施,注重学段与学段间素养水平的衔接,注重劳动素养各方面间的相互联系,使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结论: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一线工作者要发挥出劳动教育策略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积极对生活中可用的劳动教育资源和素材有效开发,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育素养,科学应用劳动教育材料,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与感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为国家发展做出努力,让人才参与到国家的教育传承、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中去。

参考文献:

[1]巫如江. 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和优选策略[J]. 中小学班主任, 2023, (15): 52-54.

[2]黄晴云. 依托项目式学习开展初中劳动教育[J]. 教书育人, 2023, (23): 33-35.

[3]王彩燕. 项目化劳动:城市中学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 (08):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