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深切关怀青少年心理健康,相继发布了一系列规范性及指导性文件。在多方合力下,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优化空间。当前,工作重心多聚焦于问题学生的紧急援助,而对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重视不足。为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面向全体,实施全面监测,融合预防、预警与干预措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旨在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实现此目标,需整合全部资源,倡导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参与模式。
一、全员参与,做到分工明确、通力合作
(一)以学校为主导,落实相关主体责任
1.学校领导牵头成立心育工作队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某一个人的一件事,而是需要团队合作的大事。学校领导要牵头组织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校领导和专职心理教师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修订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方案,明确各方职责,监督各方工作落实;学生科、德育处、班主任和校内外心理、精神卫生机构的专业人才组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执行小组,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
2.心理健康教师发挥专业优势统筹调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一要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布局上出谋划策、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二要根据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挑选或组织编写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三要根据上级部门的文件要求,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四要与各班班主任密切联系,为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提供个别或团体心理辅导。
3.课程教师将心理元素融入课堂。课程教师要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素养,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在课堂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地融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进人格健康发展。
4.班主任是“心育一线”的中坚力量。班主任是沟通学生、学校、家长的核心枢纽,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的日常思想动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主动缓解学生不良情绪和困惑;必要的时候联系专职心理教师,虚心请教、听取建议;与家长保持沟通联系,及时反馈学生的心理状况,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的理解配合。
5.同伴教育积极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在年龄年级、经历经验、角色地位、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相近或相仿的同伴所提供的意见建议更容易被采纳。研究表明,同伴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与契合度,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可以从班级中选拔一批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加以培训,形成同伴小组,让他们在课堂内积极带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加深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迁移;在课堂外,充当班主任和心理教师的助手,积极影响学生。
二、挖掘社会力量,推进“心育”各项工作
1.调动家长积极性,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重要环境,是塑造青少年“三观”的“土壤”,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物质保障与情感支持。学校要加强家校联系,调动家长积极性,激发家庭教育功能,重点在三个方面对家长进行指导和帮助: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认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孩子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二是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能够正常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和需求;三是维护松紧适度的亲子关系,关心爱护孩子。
2.沟通社会各部门,营造心健大好环境。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家社协同机制得到社会各界积极的探索和实施,社会各部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贡献力量。如学校要积极联合教育、科协、卫生、宣传等部门,广泛规范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心理问题处理、心理危机干预等科普活动;主动联系网信公安、广播电视等部门,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查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出版物、短视频、网络游戏和直播等。
二、全程跟进,做到持续进行、精准掌控
(一)从入学至毕业全程
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学生入学至毕业全过程。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月就要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强化学生日常心理健康监测;选用本土化、规范化、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量表进行施测,分析数据,预判风险,加强保障。班主任在学生经历家庭变故、经济危机、情感危机、校外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就业时,要重点关注,提供专门的辅导,直至毕业。
(二)从期初至期末全程
通常在学期初、学期末及节假日前后,学生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学期初,学生往往还沉浸在放假的松弛状态中,对学校里相对严谨的要求还不能适应,容易出现适应性方面的心理问题;学期末,要承受考试的压力,社会及家长对学生学习的主流评价常以成绩为导向,使学生容易产生考试焦虑,以及因考试成绩不理想带来的消极情绪;节假日或小长假,部分学生因某些原因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而留校,容易产生孤独抑郁感。学校要组织班主任重点关注这些学生,开展相应的慰问活动。
(三)从预防至干预全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涵盖了预防、预警、干预的“三预”系统工程,其中任何一项都不容忽视。首先,学校通过常规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维护心理健康的技巧与方法;其次,定期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测评,不但可以将学生作为直接的测评对象,还可通过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实现多角度评估,得出预警名单;最后,要联合家长、社会心理机构等,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疏导、急救和干预。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中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身心健康的学生才有可能最终成长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组织机构的全员参与,全过程跟进,全方位覆盖。立足学校,挤挤增加“校家社”协同,不断创新改革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陈亚楠.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04):116-118.DOI:10.19311/j.
[2]王香芝.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3,(01):221-224.
[3]刘薇.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2023,22(01):57-60.
[4]韩红蕾.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协同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11):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