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辛孟应

隆林各族自治县岩茶乡中心小学 广西百色 5333416

摘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悉心研究语文教材与核心素养养成的融合点,选择适当的阅读教学方法。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与外延,并且从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与文化素养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小学生语文学科综合核心素养,以高效实现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小学;阅读策略;教学探索
DOI:10.12721/ccn.2023.15723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教育行业的热门词汇。针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而言,教师要准确理解核心素养内涵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并增强课程教学的效率。小学语文作为义务教育基础学科,教师应善于在阅读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培育,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发展需求,循序渐进地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一、通过小学语文阅读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

小学生年龄尚小,缺乏完善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教师注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小学生的思维往往非常活跃,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相关的思维训练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强调促进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高效的阅读指导,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发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阅读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阅读素材,还能使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受到优秀文化思想的熏陶,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带来丰富多样的文化感悟,使学生能够热爱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一)以阅读形式确定语言建构实践

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提出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认真、深入、细致地分析。以自己的思考积极驱动着小学生全方位地建构对阅读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师要在课堂上认真引导学生,让他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将文本阅读、习作练笔、口语交际等融会贯通起来,以文本的阅读形式确定语言建构的框架,借此推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将学生语言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倾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将视点落在文本题材与学生能力的结合点上,加大对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力度。具体点说,也就是要立足文本阅读,拓展学生语言视野,分析文本表达特色,读写结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小学生语言积累速度,促进语言运用能力提高。

例如,《慈母情深》是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除了认识生字、生词外重点是学习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结合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如“立刻”“我的母亲”等的表达效果,从中体会作者是如何抒发对母亲感恩之情。课文讲述的是作者一生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劝阻,毫不犹豫地掏钱给“我”买书的故事。作者通过对环境、动作、神态等细腻地描写,展现出了一个母亲对孩子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的天地大爱。

(二)以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有许多,可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其中问题导学就是一种显得最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问题导学法不仅可以有效启发小学生们的阅读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联系,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语文阅读的顺利进行。一般而言,问题导学教学法是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核心,以学生的阅读探究为主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有自主探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性探究。

例如,人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自相矛盾》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讲的是古代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自己的矛和盾。其言语前后互相抵触,无法自圆其说。这个故事是要告诫人们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要前后一致,不能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夸夸其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先出示一幅卖矛和盾的人图片,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是个什么故事?图中的人两只手中分别拿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相对简单,同学们看了图后,纷纷举手回答。这时,教师再通过视频直观演示,给学生介绍了古代的兵器矛和盾的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矛和盾各自的作用,为下一步对文本的阅读做好铺垫。

(三)以不同文体阅读法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与知识。而有效阅读需有相适应的阅读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不同文体课文实施不同阅读方法,借此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例如,六年级上册的《少年闰土》是一篇短篇小说。这篇精读课文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儿时短暂而珍贵的友谊以及“我”对他的思念之情。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语言词汇的理解,学习作者通过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外貌描写,概括人物特点的写法。要让学生关注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置换进行比较,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想象、一边演练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借助想象复原场景画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披情入文读出闰土的聪明能干、活泼可爱与见多识广;可以指导学生深入作者的内心深处,全身心地感受“我”对闰土的钦佩、喜爱之情,进一步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童年生活的眷顾,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四)以美文美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当代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小学生的审美情趣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让小学生树立正确、高雅的审美观,什么是真正的美?如何发现生活中美?如何欣赏美、创造美。让小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塑造灵魂、愉悦心情、磨砺意志。教师要注重以美的形象感染学生,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的审美实践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例如,五年级下册的《海上日出》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所写一篇写景散文。文章抒写了自己当年在去法国留学的轮船上,看到的海上日出的景象。他非常喜欢这幅大自然画卷,就用文字把这些美丽的画面描述了出来。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抓住海上日出的特点,倾情勾画出了一幅朝阳初升、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巴金先生触景生情,批文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让人们读后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赏心悦目的感觉。文本的语言文字优美,不仅描写的景物美,与此同时相伴而生的意境也美不胜收。本文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作者对海上日出动静相宜的描写,体会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一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阅读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理解课文含义,掌握更多的字词和语句,还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方能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海明.对话理论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操作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2(29):11-13.

[2]宋鸿雁.浅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效率的有效方法[J].教育界,2022(24):68-70.

[3]杨晓红.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