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治理作为“一通三防”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在煤炭需求量逐年递增的宏观背景下,煤矿开采规模不断扩大,而瓦斯治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煤矿生产企业在抓好“一通三防”工作的同时,应当不断提升瓦斯治理水平,将瓦斯爆炸等恶性事故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点,进而为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1.“一通三防”工作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
降低火灾、煤尘爆炸、瓦斯爆炸等事故发生概率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保证井下作业空间始终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逐年提升,井下通风系统的功能也日趋完善,通风效果也越来越好,尤其是系统的自动化调节功能,能够根据井下作业空间瓦斯浓度的安全等级,随时调整井下送风量与风速,这就使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点。由此可以看出,“通风”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向井下供给正常作业生产所需的空气,同时,能够有效降低井下作业空间瓦斯与有害气体的浓度,进而为井下作业人员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作业环境。另外,在火灾防治、粉尘防治、瓦斯治理等方面,煤矿生产企业也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安全管控机制,通过加大管理力度与技术投入,来提升和改善工作成效,并收到了较为显著的治理效果。因此,“一通三防”工作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煤矿生产企业针对一通三防工作,分别编制了灾害防治预案,在实际工作当中,如果作业区域存在安全隐患,企业将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 为了有效防止井下瓦斯积聚或者浓度升高,煤矿生产企业除了应用通风系统来改善井下通风效果的同时,还运用了一些科学合理的治理模式对瓦斯进行处理,保证瓦斯浓度始终保持在安全范围之内,这就提高了井下作业安全指数。第三,由于一通三防工作具有一套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尤其在监测井下通风状况与瓦斯、煤尘浓度时,企业通过人工监测与自动化设备监测相结合的方法,使瓦斯浓度得到有效控制,这就给安全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1]。
2.瓦斯概述
2.1 瓦斯在煤层带中的分布情况
瓦斯是由古代植物在堆积成煤初期,纤维素与有机质经厌氧菌作用分解而成,其主要成分包括甲烷、二氧化碳和氮气等。在漫长的地质进化过程中,地层当中的瓦斯在压力差与浓度差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向大气中转移,此时,地表空气通过渗透也不向煤层深处扩散与转移,进而形成了四个具有明显特征的分带,即CO2-N2带、N2带、N2-CH4带以及CH4带,其中,CO2-N2带、N2带、N2-CH4带称之为瓦斯风化带,而CH4带称之为甲烷带,各带的气体成分与含量如表1所示。
表1:各带的瓦斯气体成分与含量2.2 瓦斯的危害
瓦斯本身属于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混合气体,但是,当井下作业空间的瓦斯积聚的一定浓度以后,将稀释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使得氧气成分大幅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井下作业人员极易出现缺氧现象,严重的还会引发窒息死亡事故。其次,当瓦斯浓度超过标准限值以后,将极易引发爆炸事故,在爆炸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在井下作业空间迅速扩散,其中,爆炸中心的最高温度能够达到1850℃以上。与此同时,爆炸过程产生的高压是瓦斯爆炸前的9倍以上,在这种情况下,由高压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将直接造成人员伤亡,或者破坏井下的作业机械。最后,瓦斯爆炸以后,井下作业空间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将迅速增加,这时,也极易引发作业人员中毒事故,因此,瓦斯治理工作在煤矿一通三防工作当中,始终扮演着主导位置,治理水平的高低也将决定着井下作业环境的安全性。
3.提高矿井瓦斯治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3.1 转换思想观念,加大重视力度
突显“一通三防”工作成效的前提条件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过去,煤矿生产企业为了抓生产、抢进度,常常忽略“一通三防”工作的重要性,事前缺少周密的计划与组织,事后缺少科学的评价与研判,以至于“一通三防”工作成果大打折扣,甚至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煤矿生产企业的决策层领导首先需要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提升对瓦斯治理工作的重视力度,在建立健全一通三防安全治理体系的同时,利用内部培训与宣传相结合的方法,使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能够清醒的意识到一通三防工作的重要性,进而为提高瓦斯治理水平提供强大的政策、理论、技术与资金支持。
3.2 加大监测频次,提升监管效力
为了抓好“一通三防”工作,使井下的作业生产活动能够正常展开,煤矿生产企业应当制订24小时轮流监督机制,由矿井主管领导带头,对井下的瓦斯浓度进行24小时全程监控,保证瓦斯浓度能够始终保持在安全范围之内。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井下瓦斯浓度监测系统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甲烷传感器等智能监控设备的实际应用,为改善井下作业生产环境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是,受到井下恶劣作业条件的影响,智能监测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员应当进一步加大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检查频次,一旦发现风量风压传感器以及风机运转出现异常,应当及时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利用备用的通风设备来保证正常的生产作业活动[2]。
3.3 完善管理机制,明确岗位职责
管理制度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在煤矿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当中,却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这一思想,企业应当根据一通三防的工作重点,以及瓦斯治理目标,制订一套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安全管理机制,并保证各项管理制度能够辐射每一道生产工序。比如《瓦斯管理制度》、《瓦斯巡回检查制度》、《通防设施、仪器区域管理制度》、《矿井通风管理制度》等,为了增强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各级管理人员应当随时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违反制度规定的人员,应当予以严肃处理。另外,结合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权限,企业应当建立一个目标管理责任制,在保证各级人员在明确自身岗位职责权限的同时,通过现场交底工作、内部集中培训的形式,使各级管理人员树立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
3.4 运用新型设备,完善通风系统
为了确保井下通风量能够满足生产作业需求,煤矿生产企业应当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设备与新工艺,并不断对现有通风系统的各项功能予以优化,以有效降低井下漏风量,提升井下通风量。另外,为了积极响应“节能降耗”的号召,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风压来改善井下的通风状况,当自然风压产生的风量超过风机产生的风量时,现场操作人员应当及时对风机的运行频率进行调整,以减少电力能源损耗。
结束语:
针对“一通三防”工作,煤矿生产企业应当始终秉持一种常抓不懈的态度,不断提升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与综合职业素养,并积极借鉴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成功案例,与此同时,煤矿生产企业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作业现场瓦斯浓度的监测检查力度,在确保井下作业人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愿景。
参考文献:
[1]刘虎璋.抓好“一通三防”,全面提高矿井瓦斯治理水平[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09):105+107.
[2]李超.矿井瓦斯治理分析及防突对策研究[J].江西化工,2020(03):42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