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风险预警制度指导在ICU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杨亚涛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650041

摘要: 目的:探讨在ICU接受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以风险预警制度实施护理指导的价值。方法:所纳入的对象是存在有急性呼吸衰竭且需要在ICU内治疗的70例患者,来到医院就医的时间是在2022年的01月和2023年的04月,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实施分组,将35例在治疗中使用常规护理的患者设成对照组,而余下的患者则归在观察组中,所接受的是以风险预警指导作为指导的护理方案,分析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案后的护理价值。结果: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率与预后指标评分较低,且观察组机械通气、ICU停留以及住院所需时间较短,P<0.05。结论:采取风险预警制度作为护理指导,能够使得患者在治疗中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下降,而且还能让其治疗时间被缩短,进而实现促进其预后质量改善的作用,应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 急性呼吸衰竭;ICU;风险预警制度;预后情况;并发症;护理质量
DOI:10.12721/ccn.2024.15739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急性呼吸衰竭在临床上的发生率比较高,属于一种危急重症的疾病,指的是呼吸系统或呼吸中枢在受到了病变因素的影响后,所得其换气功能与通气功能发生了障碍,当患病后容易增加患者生理功能出现紊乱风险,比如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1-2]。对于患有此病的患者来讲,在患病之后需要及时就医,且由于病情比较严重,需要在ICU内接受相关治疗,但在治疗的时候因大部分的患者机体免疫能力都比较弱,再加上心理状态比较差,如果在治疗时未能够向其采取合理的护理服务,容易诱发一些不良护理事件出现,除了会对治疗工作的顺利实施造成不良影响之外,甚至还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等情况,由此可见重视此类患者护理服务,对其预后质量的提升有着显著性的作用[3-4]。在风险预警制度上实施护理服务属于新型的一种干预性手段,经结合治疗与护理过程中患者潜存的一些风险性因素,并实施预见性以及个体化的干预,能够规避与降低发生不良事件率,进而帮助患者取得良好的预后[5]。此试验的开展是为分析将风险预警指导作为指导,向这类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价值,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纳入患者均患有急性呼吸衰竭,并且需要在医院ICU科室接受治疗,70例为纳入者总数量,最早与最晚的入院时间是在2022.01和2023.04,将入院时间作为纳入者的分组依据,在对照组35例纳入患者中,最高和最低年龄的患者是在20岁与75岁,47.5岁为这组患者年龄均值,男性的有20例,余下的15例则为女性;在观察组纳入者当中,35例为该组的总纳入人数,20岁~78岁为该组的年龄范围值,48岁为该组的平均年龄,18例和17例为该组男女占比。组间资料采取统计学分析,P>0.05,证实可对比。

(1)纳入条件:经过临床上的诊断之后明确是患有急性呼吸衰竭;需要接受呼吸机进行辅助治疗;对试验中的相关内容都了解,并且愿意加入;所有的诊疗资料都没有缺失;

(2)排除条件:精神方面有异常;意识方面有障碍;重要的脏器功能存在病变;有其它的肿瘤疾病;有免疫系统类疾病;中途自行中断了治疗或者退出试验。

1.2方法

对照组选择的干预手段是常规护理,需要密切的监测患者各项指标情况,按照医师的要求为其提供常规性治疗,包括有吸氧和止咳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再辅以对症治疗干预;每日需要做好对患者口腔的护理工作,主要使用的是氯已定液,每日的干预次数以3次为宜;需做好对病房的消毒工作,选择空气消毒机进行干预,每日可进行1次;适时帮助患者对体位进行调整,建议每隔1h调整1次。

观察组则在风险预警制度上实施护理,主要的内容有:(1)由护士、护士张以及主治医师共同成立一个护理的团队,定期对小组内的成员展开系统性培训与学习,目的是为了帮助其掌握有关护理措施以及疾病内容的知识,使得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可以科学、正确地对各种护理问题展开处理;(2)根据患者在治疗时容易出现的护理风险问题,由小组成员进行分析和讨论,在经过与既往的护理经验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后,制定出对应预防以及改善措施;对相关的管理制度需要展开细化和完善,目的是为了让护理工作能够顺利的实施;(3)具体内容:a.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掌握患者心理,给予其鼓励和疏导,对患者所存在的不良心理应及时予以缓解,最大程度上减少其所出现的应激反应;针对患者所提出的要求以及想法,需要耐心予以倾听,可通过采取个体化宣教的方式,对患者疑惑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其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疾病,使得其认知度得到提升,继而以最佳的态度来配合治疗;b.需要强化监测以及记录患者的体征变化,对呼吸机参数与给氧浓度进行合理性调整,将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值内,避免由于压力过大的导致患者出现了肺损伤情况;对每日的病房巡视次数应适当增加,对于患者所出现的异常情况,需及时向医师反馈,利于医师对治疗与干预方案进行制订和调整;c.对于患者呼吸道中所存在的分泌物需要及时进行清除,可通过湿化气道等方式,将患者的呼吸道维持在通畅的状态下;可借助吸痰、叩背等方式,辅助患者进行排痰,在完成吸痰工作后,需向患者提供纯氧吸入,以此来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对于口鼻罩的松紧度应合理进行调整,促使患者的舒适性得到提升;d.对于患者机体的营养状态需做好相应评估的工作,强化营养方面的干预,保证机体能够摄入到各类的营养物质,以此来使得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得到增强,降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e.对于满足撤机相关指征的患者,需要将撤机的意义向其进行详细的讲解,做好撤机准备工作,尽早进行撤机;(4)小组成员需要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总结,护士长需监督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对于所存在问题应及时进行纠正与指导,借助讨论会提出在护理中常见的问题,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干预手段,以此来减少后续护理过程中重复性发生风险。

1.3指标观察及判定标准

(1)并发症,所对比的指标有呼吸机过度依赖、相关性肺损伤与相关性肺炎;

(2)预后情况,所使用的量表分别是APACHE Ⅱ和SOFA,其中前者的分数值是在0分到71分,后者的则为0分到24分,所得到的分数越低,那么病情的改善程度就越好;

(3)护理质量,对比的内容为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

1.4数据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4.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以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以t检验,组间数据值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并发症

在表1中的并发症数据中可知,与对照组所发生的例数和相比较,观察组的显著更低一些,P>0.05。

2.2预后情况

在干预之前2组的各项指标都没有差异存在,P>0.05;在经过了干预之后,相较对照组的指标,观察组的分值较低,见表2中的预后情况(P<0.05)。

2.3护理质量

从表3中有关护理质量的指标不难得出,观察组的各项指标都比对照组的低,P<0.05。

3讨论

对于在ICU内接受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来讲,其最早时所出现的症状为呼吸困难,即呼吸频率、呼吸幅度以及呼吸节律发生改变,并且大部分的患者还会有酸中毒、严重的低氧血症以及心动过速等一些情况存在,如果这类患者在发病后没有及时的得到有效治疗,容易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6-7]。现阶段中,对于患有这种疾病患者的治疗,机械通气属于辅助性的治疗手段,能够满足在患者基础呼吸功能的需求,而且还能对机体的代谢紊乱、缺氧等状态进行改善[8]。然而由于口腔和外界属于相同的一个状态,再加上该类患者的免疫能力比较低,因此在其接受治疗的时候,容易发生呼吸机并发症风险,不仅会使得病情被加重,而且还会对患者的预后造成影响。若能在治疗的时候强化各项护理服务,向患者提供有效干预措施,既能够控制治疗期间患者发生不良事件风险,而且还能使得疗效及病情康复得到保障[9-10]。风险预警制度的实施宗旨是为了降低临床在治疗和护理期间潜存的护理风险事件,经借助预见性分析以及制定解决措施等方式,可使得护理安全性被增强,将风险损害性降到最低,将其使用在疾病的防治期间,可推进各项护理工作有序展开,同时还能强化对于不良护理事件预防效果[11-12]

此试验结果得出,2组在发生并发症上有显著性的差异,观察组的发生率5.71%比对照组的发生率22.86%低,在风险预警制度中通过分析护理风险,采取防范与预测的管理方式,经风险预警所提示的信号,积极采取防范措施,持续性实施干预,利于尽早发现与处理诱发并发症发生的因素,进而使得并发症率下降;观察组的APACHE Ⅱ和SOFA评分都比对照组的低,以风险预警制度作为指导的护理服务,将预防作为干预重点,在此模式下护理人员对于疾病的认知度更为全面,且操作技能更熟练,能够及时发现及处理问题,确保干预措施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进而实现对其预后进行改善的目的;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都比对照组的低,可见在风险预警制度下开展护理服务,能够使得患者的治疗时间被缩短。

综上所述,在风险预警制度的指导下实施护理,能够满足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需求,应当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婧,牛瑞兰. 以误吸风险评估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2022,31(23):4402-4404.

[2]张文金. 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联合风险预警护理在COPD患者急性加重伴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 中外医学研究,2022,20(28):99-102.

[3]王营营,米元元,吴赞芳等. 经鼻高流量氧疗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2,43(16):1523-1529.

[4]王凌莉,彭海菁,董波等. 基于风险预警制度的预见性护理对ICU中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01):121-123.

[5]朱利玮,董玉香. 气道分级管理对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风险的影响[J]. 黑龙江医学,2021,45(14):1562-1563.

[6]林飞云,李间开,孙仲文.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风险的单因素分析[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06):30-33.

[7]李超,杨莹. ICU风险管理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研究[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05):773-774.

[8]李录,赵喆,于鹏等. 急性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老年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失败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1,24(01):23-28.

[9]魏霞,曹秀廷. 风险预警制度指导的预见性护理在ICU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2019,16(32):152-154+165.

[10]刘玲,范杰梅,张爱琴. 高流量氧疗对免疫缺陷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21,20(01):22-31.

[11]邱小松,吕兰欣,薛婷等.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气管插管后低血压风险的多因素分析与预后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2020,40(02):97-101.

[12]张永识. 风险预警制度指导的预见性护理在ICU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20,15(0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