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体育运动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研究

赵建忠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河雍办事处中心学校,454750

摘要: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能够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学生们可以释放压力、增强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提高学习效率。针对体育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具体研究表明,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更加乐观积极,更能够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减少抑郁和情绪波动,拥有更好的体力和身体素质,也更容易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体育锻炼机,让他们通过体育运动改善心理健康状态,使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中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 初中体育;心理健康;影响;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894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初中体育课程提供了学生锻炼身体的机会,他们通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可以提高自身的体能水平,同时,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神经递质的释放,这些物质能够优化学生们的情绪,减轻他们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症状,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鉴于初中教育对学生生活的巨大影响,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积极结合起来,所以本文就阐述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相应的对策[1]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课堂教学缺乏创新。部分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秉承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学生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另外,部分体育教师缺乏创新精神,仍然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二,体育教学内容陈旧、枯燥无味。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内容设置比较单一、陈旧,存在着许多弊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部分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将重复的内容搬到课堂上来,导致课堂上没有气氛可言,学生也没有学习积极性。其三,体育活动项目单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很多学校开始重视素质教育,加大了体育教学力度。但是由于某些学校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条件,在开设体育课程时没有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项目内容和形式,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其四,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和压力,但是体育教师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2]

二、初中体育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分析

2.1树立理念,和谐关系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角度出发,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其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水平。 再次,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体育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法。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让学生积极配合体育锻炼教育工作,以此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奠定基础[3]

2.2激发热情,营造氛围

众所周知,在初中体育中,教师要保证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传统体育中,教师根据教育内容机械地分解教育主题,整个教育过程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并且,这种教育方法并不是从学生的实际成长出发的。显然,为了调动学生的体育热情,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体育教师必须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4]。比如,体育教师在教学校体操时,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能很快掌握其中必要的体育技术,另一些学生则会做出低于标准的动作。对此,体育教师不应表现出焦虑,应鼓励动作不熟练的学生,使他们明白尽最大努力是一种进步。教师亲切地鼓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学生对运动产生浓厚兴趣后,老师的教诲就成功了一半,那些小的成功是学生获得更大成功的基础。体育课上,教师鼓励的表情和肯定的话语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学生都会在学习过程中变得积极大胆,教师应该用一种巧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久而久之,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或者在教学体操时,教师还可以在体育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根据具体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分派一个体育技能相对较好的学生,让学生小组练习,互帮互助,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不仅更符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更能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们团队荣誉感的形成。

2.3榜样示范,健康成长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着学生的发展。初中生面临青春期,心理上波动较大,容易出现心理上的偏差和冲突。他们正处于成年前身心发展和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相比之前,他们更有主见,更不易服人,学习和模仿能力也比之前更强,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所说的或所做的一切都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严格遵循老师的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赢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使德育工作更加顺利。比如,在体育课上的跑步竞赛中,学生对长跑有些畏惧、抗拒,为了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老师可以与同学们进行热身活动,在各个阶段鼓励学生,克服懒惰、优柔寡断等心理障碍,逐步培养出勇气与毅力;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正视困难、不埋怨、不拖沓,最后实现目标、获得成功。又如,在课程中布置教学场地和整理运动器材时,教师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运动器材的分类、清洁和摆放过程,通过自己的行动带领学生一起进行集体作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2.4把握施教,降低难度

田径运动是我国初中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作用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初中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监督和引导下,他们要对田径运动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以不断提高自身体能水平。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身心发展规律和他们的喜好,科学地规划体育教学的运动量和强度。首先,要确保田径项目的培训方案是合理的。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不断深化和学校体育教学越来越受重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思想负担沉重,所以他们难以全身心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缓解压力、增强体质的有效途径,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次,要确保训练的强度和数量合理。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业繁忙,体育活动时间较少,学生的体质相对较弱。如果体育老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体能状况,一味地增加田径的强度,必然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导致他们出现明显的厌学心理,所以把控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确保其合理性,对提升田径教学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学生能够提高他们自身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进而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稳固他们的积极心态。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师要加强广大初中生体育技能训练,必须重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以此推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欣.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浅谈[J].考试周刊, 2020,(88):107-108.

[2] 赵有荣.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209.

[3] 王迎双.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新智慧, 2019,(29):35.

[4] 新课改下如何落实初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J].初中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