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是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对生猪的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侵害比较严重,如果猪场内有该病发生,整场生猪几乎会全部患病,给养猪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临床症状
致病性病毒主要对生殖系统和呼吸系统产生侵扰,致母猪生殖性障碍,仔猪死亡率上升、育肥猪出现呼吸异常等。
母猪生殖功能障碍、早产、延迟分娩、木乃伊胎、死胎、弱胎等,严重率超过80%。部分母猪感染后出现不发情、发情迟缓或持续发情的情况。在急性发病期,母猪出现高烧、食欲不振、精神抑郁、呼吸困难、皮肤发绀等症状,在猪的尖耳处最为明显。
患病仔猪死亡率攀升,一个月内的仔猪感染概率最大,相应的死亡率也是最大,高达90%以上。仔猪患病的典型症状为呼吸道扩大、眼睑水肿、关节肿胀、皮肤发紫、腹部呼吸。诊断和治疗不及时,继发感染性胸膜肺炎。在患病期间,病猪出现了呼吸困难、体温突升到40℃、肌肉震颤。如果治疗及护理不及时,可能转化为猪瘟、链球菌等疾病。【1】
育肥猪对此疾病的感性较差,病后症状相对轻微。也有类似的感染病例,大多数表现为短暂性厌食症或轻度流感样症状,少数感染病例伴有咳嗽和皮肤上的短暂性紫斑。
2病理变化
蓝耳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肺和淋巴结。病猪可能出现淋巴结肿胀,导致呼吸系统问题,甚至引发肺炎。如病毒继续发酵,会出现脑膜炎、胸膜炎等病症,威胁病猪的生命安全。
仔猪蓝耳病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并不明显。成年猪的蓝耳病症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肺部的检查方面,可通过肺部检查对是否患病进行确诊。感染病毒后,成年病猪会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导致更为严重的肺炎、胸膜炎等问题的出现。
感染后,猪蓝耳病可导致猪上皮细胞严重丢失、纤毛丢失、液泡形成、免疫细胞浸润和上皮细胞严重受损。此外,主要免疫器官肥大、增生甚至坏死,多核巨细胞浸润。我们可以在蓝耳猪身上看到许多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坏死。因此,根据猪蓝耳病的病理变化,可以选择对猪免疫系统进行及时诊断,对感染猪进行早期防御、早期治疗和早期隔离,从而减少猪蓝耳疾病可能造成的大规模损失。
3病因分析
3.1农民缺乏疾病预防意识
大多数养猪场位于在农村地区,由于农民群体的特殊性和养殖专业知识的缺乏,对于疾病的应对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经验,并未有科学的知识体系对其进行指导,且无论养猪规模大小,日常管理工作都较为繁杂,对疾病的发现及预防存在延迟。除此之外,在繁殖过程中没有疾病预防的意识,只有疾病发生时的诊断和治疗。在发生传染病时,在没有专业的指导下,如何及时的采取隔离和用药措施存在问题,最终导致病情的延误,导致经济的损失。所以,需提升养殖户蓝耳病的预防意识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3.2养殖场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随着养殖行业的发展及壮大,多数的养殖场实现了自动化管理,但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完善之处,这些方面对猪生长环境优化及猪的日常管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对猪自身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导致自身免疫功能下降,为疾病病原体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猪是在恶劣或潮湿的环境中饲养的,当饲料长时间暴露在高温或潮湿环境中时,就会产生霉菌,饲料如出现发霉的情况,会导致饲料中真菌毒素含量升高。真菌毒素对猪的免疫力提升产生了抑制的作用,疫苗的使用效率也随之下降,导致免疫力失效,在病毒肆虐的情况下,猪没有过多的抵御能力。
3.3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
二次感染和混合感染是猪蓝耳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猪蓝耳病的发病率不仅受到病毒的直接影响,如果该病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治疗,还会导致感染猪的免疫力急剧下降,加速感染猪的死亡率。同时,受感染的猪会在粪便中将自身的病毒释放到环境中,这将直接威胁到其他健康的猪,加速病毒的传播,并导致交叉感染和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如果猪的免疫系统由于各种外部因素而不能满足科学要求,则可以产生猪蓝耳病以外的病原体。如伪狂犬病、猪瘟病毒,导致混合感染,增加了疾病治愈的难度。
4防治措施
4.1加强日常管理
加强日常管理对预防猪蓝耳病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猪品种的引进。在引进猪种之前,饲养者需要了解引种猪场的疫情,并对引入猪进行血清测试,以确定它们携带的细菌。如果血清检测结果为阴性,新引进的猪不会携带细菌,可以进入农场。如果血清检测呈阳性,则新引进的猪携带细菌,不应引进农场。同时,新引进的测试呈阴性的猪在进入养殖场后应隔离25天至60天,以确保它们在被允许进入猪群混合之前没有任何疾病。二是严格控制饲养密度。为了避免高饲养密度引起的疾病,饲养者应合理控制饲养密度,根据猪的生长和环境选择饲料,以确保猪吃得好。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三是农场应定期消毒。为避免养殖场滋生细菌引发疾病,养殖人员应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和清洁,保持养殖场清洁,为生猪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2】
4.2设立隔离区,限制生猪流动
猪蓝耳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减少循环接触是一个关键步骤。切断传播环节可以有效遏制疫情。应设立隔离区,限制生猪移动,饲养人员分区管理,并加强对人、车、物监管。农村有许多小规模养猪场,隔离程度有限,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废弃的养猪场来隔离和治疗确诊的猪。还需要注意的是,隔离距离应在50m以上,隔离设施应尽可能齐全。
4.3果断应对疫情,防止疫情蔓延
首先,保证疫情信息的通畅,对疫情报告进行规范。如发现猪群中出现蓝耳病症状,需定期向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报告。临近及周边地区加强沟通,对疫情信息进行有效且高速传递,便于及时预防,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的扩散,这一过程中需重点对疫情进行规范化处理。除此之外,需根据上级部门及监督机构的要求对病猪进行疫区的划分,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并结合操作规范对疫情进行封闭,避免病猪及病原体外流,导致疾病的蔓延。对进出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检查。对于疫区内的其他猪,也应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紧急免疫,以控制疫情。
4.4预防接种,增强免疫
预防接种是控制猪蓝耳病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市面上蓝耳病疫苗免疫效果较好。根据养殖场自身实际,科学、合理制定疫苗接种计划,做到规范、程序化,并从正规渠道购买疫苗,做好疫苗保管工作。特别是母畜,严格按照规程,适时防疫,增强免疫效果,以降低仔畜感染风险,增加养殖效益。
4.5做好药品保健工作
应进行合理的药物保健和预防,定期捕杀养猪场内老鼠、蚊蝇等有害生物,以提高猪的免疫力,提高饲养汇报率,减少经济损失。猪群在每个生产阶段的药物护理计划如下:
怀孕和哺乳期母猪:母猪在怀孕期至哺乳期对仔猪产生垂直感染,需在分娩前后一周进行感染源的切断。金霉素300 mg/kg与氟苯尼考500 mg/kg混合可实现有效控制。
仔猪和小猪的护理:断奶前和断奶后1至2周。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或辅助药物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阻止疾病在仔猪中的横向传播。还可选用氟苯尼考500mg/kg高血糖素,增强仔猪的抵抗力,促进仔猪生长。
育肥猪:当12-13周龄和17-18周龄的猪患呼吸道疾病时,氟苯尼考400mg/kg和泰乐肽1000mg/kg可以互换使用。
结束语:
随着生猪养殖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传染病的发生带来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传染病防治不仅可以有效防止猪场生猪感染传染病,还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和治疗病猪,控制感染范围,减少疾病造成的损失,确保猪场的经济效益。同时,生猪质量得到了保障,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晓岩.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J】.养猪,2012.05.064.
【2】刘永辉.浅谈猪蓝耳病病因及其治疗措施【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6.1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