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冠心病患者给予协同护理干预对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研究

卢嘉敏 姜健健

平度市人民医院,山东平度,266700

摘要: 目的:针对冠心病患者,引入协同护理干预模式,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研究起始-截止时间2021年1月-2022年12月,从医院收治冠心病患者筛取60例作为观察对象,入组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别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对应给予协同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经护理干预,观察组中患者ESCA自我护理能力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经护理干预,观察组中患者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患者栓塞、出血、缺血、心肌梗死综合征等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协同护理干预模式引入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效果显著,推荐参考使用。
关键词: 冠心病;协同护理;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心血管不良事件
DOI:10.12721/ccn.2025.15744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冠心病作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危害性较大,患病后不仅会影响患者自身的活动耐力、日常生活,还可能诱发心血管不良事件,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2]。目前,临床中针对冠心病的治疗主要以预防性控制为主,因此针对此类患者,除积极对症治疗外,还需要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3]。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引入协同护理干预模式,就该模式与常规护理的临床实践差异进行探讨,入组观察对象60例设计分组、对照试验,过程、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包含观察对象60例(冠心病患者),从2021年1月-2022年12月间我院接收患者中筛取,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共两组,每组30例),一组实行协同护理(观察组),一组实行常规护理(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54-78岁,平均(61.56±3.44)岁,病程5.2个月-11 .8年,平均病程(4.95±0.53)年,体质量指数22-36kg/m2,平均(26.22±3.35)kg/m2;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55-80岁,平均(61.49±3.51)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病程(4.25±0.76)年,体质量指数22.5-38kg/m2,平均(26.31±3.38)kg/m2。收集、整理各项基础资料,统一输入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输出(p>0.05),提示可比较。

1.2方法

观察组应用协同护理:(1)医患协同:主治医生加强对患者的查房,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明确患者的恢复进程,指导患者学习病情的紧急处理方案,了解患者的治疗需求,对患者的合理需求尽量满足,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2)护患协同:结合患者的基本情况,采用视频、图片、现场交流等方式,告知患者冠心病、心血管不良事件等基本的病理相关知识,使患者形成正确的病情认知,可连同患者家属增加与患者沟通的频率,了解患者的心理想法,帮助患者排解内心的愤懑情绪,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给予患者关心与鼓励,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3)家属协同: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告知患者家属家庭协助护理的重要性,向患者家属详细介绍冠心病的相关知识,指导其学习冠心病发作时的紧急处理措施,提醒患者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醒患者家属注意患者的陪伴,给予患者家庭鼓励与支持。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即健康护理、饮食指导、适当运动以及按照医嘱指导患者用药治疗等基础护理服务。

1.3观察指标

(1)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情况:以护理前、护理干预1个月后为时间节点,参考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ESCA)进行测定,量表包含4个维度: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量表分值范围0-210分,评分越高,反映测定对象自我护理能力越强[4]。(2)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以护理前、护理干预1个月后为时间节点,参考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进行测定,量表包含10个维度(均为日常生活活动内容),量表分值范围0-100分,评分越高,反映测定对象日常生活能力越强[5]。(3)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连续护理干预1个月,对该阶段内相关不良事件展开类型、案例的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SPSS20.0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规则如下,计数资料:统计方法“%”,检验方式“x2”,计量资料“x̄±s”,检验方式“t”,统计学差异性标准“p<0.05”。

2结果

2.1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情况

经护理干预,观察组中患者ESCA自我护理能力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1:

表1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情况1.png

2.2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

经护理干预,观察组中患者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2:

表2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2.png

2.3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中患者栓塞、出血、缺血、心肌梗死综合征等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3:

表3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1.png

3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发病后会引起心绞痛等一系列症状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6]。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病情、患者健康意识较弱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导致患者无法对病情、自身行为进行良好管理,进而影响治疗效果[7]。因此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质量十分重要。

协同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主张以患者为中心,加强医患-护患-家属与患者之间的联系,强化协助沟通,使患者的护理内容更加全面与完善[8]。本次研究中,即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协同护理干预,通过医患干预,使主治医生能够更加明确患者的病情情况,从而为调整患者的治疗内容,使更加符合患者的治疗需求,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9];通过护患干预,有效消除患者及其家属因病情或治疗而产生的负面情绪,调节患者的身心状态,使其面对医护服务内容更加配合与依从,使各项医护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家庭干预,从亲情上基于患者鼓励与安抚,实现患者从院内-院外全过程的护理干预,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0]

综上所述,针对冠心病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促进病情转归,效果显著,临床可行性高。

参考文献 

[1]高媛媛. 协同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J]. 临床研究,2023,31(1):130-132.

[2]吴杏春,黄维,潘秋满. 情境代入床旁护理模式对冠心病患者自护能力、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3,29(1):73-76.

[3]付莉莉,王小芳,李楚阳,等. 家属联合医院团队参与共同照护模式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2):364-368.

[4]孟德娥,刘霞,李孝芳. 患者参与心脏康复护理计划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自护能力、心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5):889-893.

[5]彭艳利,马先莉,袁丽,等. 纽曼系统护理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3):489-492.

[6]李慧,贡亦军. TTM结合5A护理模式的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23,42(1):88-92.

[7]陈莹,黎华娇,梁秋燕,等. 个性化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负面情绪及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J]. 吉林医学,2023,44(2):493-496.

[8]朱虹,屈保芹. 双心护理模式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负性情绪、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3):185-187.

[9]许莉,周晓君,黄冉冉,等. 冠心病住院患者"双心护理"方案的构建与效果评价[J]. 上海护理,2022,22(5):43-47.

[10]施新艳,朱瑜,姜丽. 多学科协作量化管理一体化护理模式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2,28(7):109-112.